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拥有110万个比特币,按每个币10万美元计算,他的财富至少达1100亿美元。奇怪的是,“Satoshi Nakamoto”这个名字是假的,翻成中文就是“中本聪”,听起来像是随便起的一个化名。 2008年10月31日,当全球还在金融危机的泥潭里挣扎时,一封九页的邮件悄然出现在密码学圈子的角落。 发件人署名“中本聪”,标题直白,《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中本聪是谁”这个谜题,比比特币本身的涨跌更让人着迷! 那么,中本聪为何要造“电子现金”? 2008年的金融危机,像一记重锤砸碎了人们对传统金融的信任。 美联储疯狂印钞救市,银行系统摇摇欲坠,普通人存的钱说没就没。 就在这时,中本聪的白皮书横空出世。 他要造一种“没人能随便改账的电子钱”,不需要银行当中间商,全世界的电脑一起记账,每一笔交易都记在公开的区块链上,改一笔得改全网51%的记录,根本不可能造假。 这套系统最绝的是“去中心”。 以前的钱,不管是美元还是人民币,都得靠央行信用撑着。 比特币却只需要靠全球用户共同维护生存。 中本聪自己挖出第一个区块时,特意在代码里写了句泰晤士报的头版标题。 “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明眼人都懂,这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嘲讽。 他活跃了两年,改代码、回帖子、教新手,在论坛里留下近千条记录。 但从2010年底开始,他逐渐隐退。 甚至把代码控制权交给开发者,减少发言,直到2011年4月26日发最后一封邮件:“我转向其他事情了。” 从此,互联网上再没出现过“中本聪”的痕迹。 中本聪消失后,比特币最初,1万个比特币只能买两个披萨。 2017年,价格冲破2万美元。 2021年,一度逼近7万美元。 如今稳定在11万美元上下。 更魔幻的是,全球200多个国家里,萨尔瓦多直接把它当法定货币,中非共和国紧随其后。 特斯拉、MicroStrategy等上市公司把它塞进资产负债表。 连美国都推出了比特币ETF,华尔街大佬们从“看不上”变成“抢着买”。 但最让人好奇的,是中本聪手里那110万个比特币。 从2009年挖出来到现在,一个没动过。 按现价算,这些币能让他稳坐全球富豪榜前十,比马斯克、扎克伯格还富。 可他为何不花? 是真的不在乎钱,还是另有隐情? 关于他的身份,十几年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密码学天才哈尔·芬尼,可芬尼2014年临终前否认。 有人猜是日裔美国人多利安·中本聪,记者找上门时他一头雾水。 最离谱的是“国家背景论”。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霸权动摇,某个大国想用比特币削弱美元? 但这说不通,若国家想收割,早该套现,哪会让1200亿美元砸在手里? 更合理的猜测是,中本聪根本不在乎钱。 他设计比特币的初衷,是创造一个“没老板、人人参与”的系统。 要是他跳出来认领,反而会破坏这种“去权威”的信仰。 就像他消失时留下的暗示,“比特币不需要救世主,它自己就能运行。” 这110万个比特币,是全球金融最不稳定的变量。 有人算过,如果它们同时流入市场,按当前交易深度,比特币价格至少暴跌80%,整个加密市场可能崩盘。 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币可能永远流通不了。 对普通人来说,比特币像个矛盾体。 它是“数字黄金”,通胀时能避险。 又是高风险投机品,波动大到心脏受不了。 国家更纠结,既想利用区块链技术,又怕失控。 毕竟比特币的匿名性,可能被用于洗钱、走私,甚至在战争中绕开SWIFT系统转移资产。 那么,中本聪为什么能消失?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当“神”。 他不用真实姓名,不用固定IP,连邮件地址都是临时的。 比特币上线后,他把项目交给社区,自己退到幕后。 这些年,黑客、侦探、各国情报机构挖空心思找他,能查的线索早被翻烂。 和他合作过的开发者、论坛里的发言习惯、代码风格。 但越查越模糊。 他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团队,可能是密码学家,也可能是某个隐世高手。 对比特币来说,中本聪的消失反而是件好事。 没有“创始人光环”,没有权威干预,它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货币”。 就像互联网本身没有单一发明者,比特币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无主。 全球无数矿工、节点、投资者共同维护,谁也不能说了算。 他要造的不是钱,是一套“不需要信任任何人的系统”。 至于他是谁,或许永远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留下的这个系统,已经悄悄改变了世界! 毕竟,有些秘密,本身就是传奇的一部分。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再往前就是巴菲特!中本聪已成为全球第11大富豪?)
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拥有110万个比特币,按每个币10万美元计算,他的财富
炎左吖吖
2025-09-30 10:50:28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