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为什么要叫上外国人来?因为说白了,阿拉伯老板抬手就是300亿美元,不要技术不要系统,就纯上来看看。 中国空间站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闭门造车,早几年就放出风声,欢迎国际伙伴加入。名单上有十几个国家,从欧洲的法国德国到亚洲的泰国巴基斯坦,再到非洲的尼日利亚南非,总共17个,但美国赫然不在。这不是随便划拉的,得说说历史恩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想掺和国际空间站项目,美国国会直接甩出一条沃尔夫条款,禁止任何美方技术和资金流向中国航天。结果呢,中国被挡在门外,只能从头搞自己的天宫。那些年,中国工程师咬牙从零起步,火箭发射一次次试错,空间站模块一个个组装,总算在2021年核心舱上天。到现在,天宫成了全球唯一在轨运行的独立空间站,国际空间站2030年退役后,它就是老大。这合作名单,表面看是公平开放,骨子里是绕开美国壁垒,拉拢发展中国家,稳住太空话语权。 说起请外国人上来,最接地气的理由就是钱。空间站这玩意儿,建好容易养难,每年维护费得几十亿人民币,推进剂补给、太阳能板保养、轨道调整,一样都马虎不得。光靠国家预算,压力山大。阿拉伯国家这儿就派上用场了,阿联酋这些年石油滚滚来,航天野心也大。2022年,他们跟中国签协议,砸下约300亿元人民币,就为搭载自家月球车上嫦娥七号,去月南极挖水冰。人家不求核心技术,不碰推进系统,就要个座位和数据分享。这笔钱不光解了燃眉之急,还让空间站多出实验机会。想想看,阿拉伯伙伴带来自家载荷,分析沙漠土壤或气候数据,中国团队顺带学学中东环境模拟,互利共赢。不是白给钱,是买票上船,空间站从纯科研平台,变成赚钱机器。 阿联酋这合作来得自然,他们航天起步晚,但钱多势众。2014年就建了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2021年发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全球第一个阿拉伯火星轨道器。接着,2023年派苏尔坦·阿尔·内亚迪上国际空间站,干了六个月,创阿拉伯最长太空纪录,还成了首位太空行走的阿拉伯人。他1986年生,早年当过军队网络安全工程师,2018年从4000多人里杀出重围,当上宇航员。在美国休斯敦训练四年,学操作飞船、太空行走啥的。任务中,他搞了20多项实验,从微重力药效测试到机器人臂调试,全是实打实的贡献。回地球后,他公开说想去中国空间站,理由简单:多国合作能加速人类探索。这话听着高大上,其实也透着务实,阿联酋想借中国平台练手,中国呢,正好收笔资金扩容。 这合作不光是阿联酋一家,中东整体在太空赛道上发力。沙特40年前就送王子上太空,那可是付费项目,花了上亿美金,就为宣传国家形象。现在轮到阿联酋,他们不满足跟在美国屁股后头,2022年在迪拜世博会上跟中国签备忘录,锁定月球车搭载位。拉希德二号月球车,10公斤重,四轮驱动,能采样土壤,目标直指月南极水资源。这项目总投资不小,阿联酋出大头,换来技术验证和国际声誉。中国这边,嫦娥七号本来就计划2026年发射,多带个伙伴,发射窗口不挤,还能分担成本。协议里明明白白,不转核心系统,就数据和访问权,这让美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管不着。 美国急啥?他们主导国际空间站多年,现在中国空间站崛起,合作名单上欧洲国家占了大半。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都跟中国签了空间站协议,提供实验柜和载荷。2023年,欧洲航天局局长甚至公开说,中国站是未来重点。为什么?国际空间站老化严重,俄罗斯退出在即,美国预算吃紧。中国站模块化设计,扩展性强,运行成本相对低。阿拉伯资金进来,更是为欧洲搭桥,间接拉动多边合作。美国那边,沃尔夫条款还卡着脖子,国会继续禁令,NASA只能干瞪眼。结果呢?中国站成了“非美阵营”的太空高地,发展中国家蜂拥而上,巴基斯坦、泰国这些,都派人训练,准备登站。
很多移民美国的人,没看过北美崔哥那“断子绝孙”的演讲。要是早看了,不少人得琢
【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