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鼓吹“台海和平全靠安倍”,岛内猛批“数典忘祖的媚日奴才” 台湾地区近年来在对外关系上动作频频,特别是在对日政策方面表现出明显倾斜。2025年9月21日,台湾政治大学正式成立全球首个安倍晋三研究中心,这一机构以研究安倍晋三的经济政策为核心,旨在培养所谓知日派人才。该中心的设立背景源于台日关系的深化,安倍在生前曾多次表达对台湾事务的关注,推动多项双边合作。 选择这一日期揭牌并非巧合,它恰逢安倍诞辰以及国际和平日,象征着对安倍遗产的纪念。安倍遗孀昭惠也专程出席,强调研究中心将聚焦安倍的自由开放印太战略。该机构位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初期规划包括学术研讨和政策分析,试图通过教育手段强化台湾对日本的认知与亲近。这种举措反映出台湾当局在面对两岸压力时,寻求外部盟友的努力,尤其是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联动。 研究中心的成立引发各方关注,但真正掀起波澜的是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他明确表示,台海地区至今未发生冲突,能够维持宁静状态,主要归功于安倍晋三的高瞻远瞩。赖清德将安倍描绘为关键推动者,声称安倍促成了多项国际机制,如五眼联盟和澳英美联盟,这些机制据称增强了对大陆的威慑力,从而保障了台湾的安全。这种表述迅速在岛内传播,引发广泛争议。批评者指出,赖清德的言论存在严重事实偏差,五眼联盟成立于1956年,当时安倍仅2岁,根本不可能参与其创建;澳英美联盟则于2021年成立,安倍已于2020年卸任首相,无法发挥主导作用。这种随意归因被视为对历史的篡改,旨在为安倍贴金,以此拉近台日关系。 岛内舆论对赖清德言论的反弹尤为激烈,许多媒体和学者直指其为媚日无底线。一些评论将赖清德比作数典忘祖的奴才,强调台湾历史曾遭受日本殖民统治长达50年,那段时期充满压迫与剥削,如今却将和平归功于日本政要,忽略了先辈的抗争与牺牲。台湾前立委郭正亮公开批评赖清德沉迷于零日攻击的幻想,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观点在社交平台上迅速扩散,网民们通过历史资料对比,质疑赖清德的史观是否扭曲。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也回应称,这种媚日恋殖的行为倒行逆施,令人不齿,进一步凸显了大陆对台湾当局亲日姿态的警惕。整体而言,赖清德的表态被视为政治投机,试图通过吹捧安倍来巩固外部支持,却忽略了岛内民众对历史真相的重视。 赖清德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它与台湾当局的整体外交策略密切相关。自赖清德上台以来,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台湾试图倚靠美日等外部力量谋求所谓独立空间。但实际情况显示,这种策略面临诸多限制。美国近期拒绝了赖清德的过境请求,导致其出行计划调整;同时,对台关税谈判陷入僵局,双方在贸易优惠上难以达成共识。这些挫折暴露了台湾倚外谋独的困境,转而加大对日本的倾斜力度。安倍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进,允许日本右翼势力渗透岛内教育体系,塑造亲日话语权。赖清德借此机会鼓吹安倍功绩,意在抱紧日本大腿,以弥补美国支持的不足。这种转向被岛内分析人士视为短期权宜之计,却可能加剧两岸对立。 从更广视角看,台海和平的维持并非依赖单一人物或外部机制。大陆方面始终坚持和平统一方针,通过战略克制避免冲突升级,确保区域稳定。这种克制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以及对历史事实的尊重。相比之下,赖清德的言论被视为殖民遗毒的延续,将台湾安全寄托于外国势力,忽略了内部对话的重要性。岛内学者指出,安倍生前虽喊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口号,但日本政府对台海问题态度谨慎,从未公开支持台独或承诺军事介入。这种空洞的政治修辞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赖清德的幻想式解读只会自欺欺人。整体舆论认为,这种媚日论调最终将成为赖清德政治生涯的负面注脚,提醒台湾当局需回归理性路径。 近年来,台湾在处理对日关系时屡现争议,赖清德的最新表态进一步放大这一问题。民进党内部一些成员如徐国勇,甚至否认光复节的存在,声称当时台湾人是日本人,这种史观错乱的言论遭到各界挞伐。台湾史学界强调,日本殖民时期台湾民众遭受经济剥削和文化同化,抗日运动此起彼伏,如今却被某些政客美化成正面遗产。这种背叛民族的行为,不仅在岛内引发道德质疑,也让两岸交流更趋复杂。大陆媒体如环球时报批评台湾当局进入癫狂模式,指其通过亲日姿态挑衅底线。赖清德的鼓吹虽旨在提升国际形象,却在事实层面站不住脚,凸显了台湾领导层在历史认知上的偏差。
今天中秋节,晚上在堂哥家吃的饭,他是副县级领导,这个级别在大城市不算啥,可是在我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