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前总统、现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今天(10月7日)发文说:“法国

天天纪闻 2025-10-07 14:48:04

俄罗斯前总统、现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今天(10月7日)发文说:“法国政府执政仅持续了14个小时。因为法国没有总统。只有基辅的杰出拥护者、德国和英国的伙伴、非洲喋喋不休的仲裁者。但马克龙根本不在乎法国。就连我们哥萨克骑兵在1814年进军巴黎的马匹也比他做得更好.....”   梅德韦杰夫这话说得确实有点损,但法国政坛最近这出闹剧也确实给了他发挥空间。   咱们先把时间线捋一捋:10月6日,法国总理勒科尔尼突然递交辞呈,距离他9月9日上任仅仅过去了27天,创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最短命总理的纪录。   而梅德韦杰夫在第二天(10月7日)的社交媒体发言中,直接把这27天缩水成了“14小时”,还捎带手把马克龙讽刺了个遍——说他是“基辅的拥护者”“德国英国的跟班”,甚至连1814年进军巴黎的哥萨克战马都比他称职。   这种夸张的修辞背后,其实精准戳中了法国政坛的两个死穴:走马灯式的政府更迭和马克龙权威的彻底崩塌。   咱们先从第一个死穴说起。勒科尔尼已经是马克龙任内第七位辞职的总理了,而最近两年(2024-2025)更是离谱——五位总理像坐过山车一样接连下台。   上一任总理贝鲁更惨,因为推动438亿欧元的财政紧缩计划,在9月8日的国民议会信任投票中被364票反对轰下台,任期还不到九个月。   再往前追溯,2024年12月巴尼耶政府因社会保障法案被议会弹劾,成为法国62年来首个被不信任投票推翻的政府。这种频率的政府更迭,在西方主要国家里堪称独一份。   更魔幻的是,勒科尔尼政府甚至没撑到完成组阁。10月5日他刚公布首批18名部长名单,第二天就因为国防部长任命争议引发轩然大波——新上任的国防部长勒梅尔是前财长,被反对派批为“延续旧政府的腐败”,而执政联盟内部的共和党和中间派小党也因为“未兑现决裂承诺”集体反水。   极右翼国民联盟主席巴尔代拉和极左翼“不屈法国”领导人梅朗雄更是直接放话要弹劾政府,勒科尔尼被迫在6日宣布辞职,整个组阁过程仅持续了一天。这种“闪电垮台”让法国政府的稳定性彻底沦为国际笑柄,也难怪梅德韦杰夫会用“14小时”这种夸张说法来嘲讽。   再来说第二个死穴:马克龙的权威危机。这位曾经被誉为“法国特朗普”的年轻总统,如今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2024年6月,他为了打破议会僵局解散国民议会重新选举,结果却导致中间派政党进一步失势,形成了左翼联盟、中间派和极右翼“三足鼎立”的分裂格局——三大阵营都无法获得绝对多数席位,任何政策都需要在左右两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这种情况下,马克龙只能不断妥协,甚至被迫任命右翼共和党人巴尼耶、中间派贝鲁等非嫡系人士担任总理,但结果却是换来更多的背叛和倒戈。   更要命的是,马克龙的内外政策都陷入了死胡同。在国内,他推动的退休制度改革、财政紧缩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2025年9月甚至爆发了全国性的“封锁一切”抗议活动,8万名军警被紧急调往街头维持秩序。   在国际上,他高调支持乌克兰、推动欧盟军事一体化的做法,不仅没能换来俄罗斯的妥协,反而让法国成为了俄乌冲突中的“出头鸟”——梅德韦杰夫在8月就曾公开骂法国是“没头没脑的高卢鸡”,警告其不要试图派兵乌克兰。   而在非洲,法国的传统影响力正在迅速流失,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国接连驱逐法国驻军,马克龙的“非洲仲裁者”人设彻底崩塌。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让马克龙的支持率跌到了冰点。民调显示,他的个人支持率已经从2022年连任时的58%暴跌至2025年的32%,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支持率最低的总统之一。   而他本人却在公开场合表示“绝不辞职”,誓言要坚持到2027年任期结束,这种“死磕”姿态反而加剧了民众的反感——有法国媒体甚至讽刺说,马克龙现在就像“坐在火山口上的皇帝”,除了空洞的口号什么都拿不出来。   对于法国来说,这种国际舆论的羞辱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政治体制的信任崩塌。   频繁的政府更迭不仅导致政策连续性丧失,更让民众对政治精英彻底失望。2025年9月的民调显示,高达78%的法国人认为“政治体制已经失效”,超过60%的人支持进行宪法改革。   而马克龙政府对此却束手无策——他既无法弥合议会的分裂,也无法推出有效的改革方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法国陷入“政治瘫痪”的泥潭。   从这个角度来看,梅德韦杰夫的嘲讽虽然刺耳,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当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无法有效运转时,再强大的外交姿态和军事野心都只是空中楼阁。   法国现在需要的,是一场彻底的政治改革,以重建政府的稳定性和民众的信任。否则,这种“走马灯式”的政治闹剧还将继续上演,而法国也将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边缘化。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