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10年后一对夫妇在美遭遇枪击,丈夫当场身亡,当媒体挖掘死者身份时,才发现他正是当年轰炸我国驻南大使馆的元凶之一! 威廉·班尼特1952年出生在美国,早年加入陆军,从士兵一步步升到中校。他在军中专攻情报分析和地图标定,参与过多次实地任务,处理坐标数据,确保目标准确。他的职业生涯包括多项机密行动,记录显示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他转向情报支持角色。 退役后,班尼特成为中央情报局合同雇员,从1990年代初参与多项任务,主要负责目标定位和地图验证。他常常审阅卫星图像,输入坐标到系统,支持军方行动。1998年,他被派往欧洲基地,协助北约准备空袭计划,处理大量电子地图,确保信息同步。他的合同要求频繁出差,1999年期间,直接介入科索沃冲突中的目标选择,提供技术援助。 班尼特的公开记录显示,他于2000年结束与中央情报局的合作,返回弗吉尼亚州劳登郡定居,与妻子辛西娅一起生活。他们住在郊区,班尼特偶尔接军方短期咨询,主要靠退休金过日子。他的过去情报经历起初未公开,直到媒体调查才曝光。说实话,这人职业路径听着挺普通,但一牵扯到那次轰炸,就不一样了。他不是高层决策者,可他的角色直接影响了行动结果。大家都知道,情报工作出错,后果多严重。 1999年5月7日深夜,北约部队对南斯拉夫进行空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大楼遭五枚JDAM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三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丧生,其他二十多人受伤。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这事在中国引发巨大震动,民众自发抗议,美国解释为误炸,因过时地图将使馆误认军事设施。 但大使馆位置早已通报,坐标明确,与周边军事目标差异明显。炸弹由B-2隐形轰炸机投放,命中精度极高,三枚连续击中同一区域,很难用地图错误解释。班尼特作为合同雇员,负责地图分析和坐标输入,他的名字出现在内部文件,直接关联目标标定过程。这直接指向他在那次行动中的责任。 十年后,2009年3月22日清晨,弗吉尼亚州劳登郡郊外,班尼特夫妇在步道上遇袭。袭击者三人下车后发动攻击,班尼特中招倒地,抢救无效死亡,妻子多处受伤送医。警方初步判断为随机暴力,但联邦调查局很快介入,接管调查,调取监控和档案,将尸检报告列为机密。 媒体从退伍军人资料查起,发现班尼特表面是普通退役军官,进一步挖掘显示他曾是中央情报局雇员,参与1990年代情报任务。最关键是1999年空袭中负责坐标输入,直接指向大使馆轰炸责任。这事曝光后,大家都觉得蹊跷,毕竟时间刚好十年。班尼特的角色不是主谋,但他的输入错误导致惨案发生,难怪媒体一挖就炸锅。 中国政府当时通过外交渠道表达强烈不满,要求彻查责任人。美国虽道歉,但解释从一开始就遭质疑。情报系统退休人员提供消息,将班尼特与事件关联,他曾在目标标定中担任辅助,主要负责信息分析。内部文件虽未公开,但媒体通过渠道获得,整理成报道。班尼特的死,让人联想到过去敏感任务,但官方坚持是随机袭击。 地方警方在联邦介入后保持沉默,案件信息对外封闭。媒体通过退休情报人员线索,报道班尼特与大使馆事件关联,引发公众关注,将其死亡与过去任务联系起来。有些观点认为纯属巧合,与政治无关,但联邦快速介入和保密方式,让人觉得不寻常。 2015年,警方逮捕安东尼·罗伯茨、达尔文·鲍曼和杰米·阿亚拉三人。他们承认袭击过程,罗伯茨有吸毒记录,案发时三人驾车寻找目标,随机选夫妇实施攻击。检察官展示证据,强调袭击残暴性。 2016年,法院以一级谋杀罪判处罗伯茨四个终身监禁,鲍曼两项终身监禁减至43年5个月,阿亚拉终身加40年,案件结案。但联邦早期保密和班尼特身份特殊,让部分人质疑是否纯属巧合。三位遇难记者姓名仍被铭记,那场爆炸阴影未散。
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10年后一对夫妇在美遭遇枪击,丈夫当场身亡,当媒
陈砚之
2025-10-06 13:47: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