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邵逸夫坐在他那办公室里,推过一张整整1亿港币的支票给对面前翘着二郎腿的

文山聊武器 2025-10-06 13:46:33

1980年邵逸夫坐在他那办公室里,推过一张整整1亿港币的支票给对面前翘着二郎腿的蔡澜说:随便拍什么,赚亏都算我的! 邵逸夫早年创建邵氏电影公司,主导香港影视市场多年,推出李小龙和成龙这些演员。公司保持领先地位超过30年,蔡澜参与其中发挥作用。蔡澜出生新加坡,父亲在邵氏负责发行和宣传,母亲担任邵逸夫子女教师,这让他从小接触这个圈子。14岁在南洋商报发表文章,初步崭露头角。16岁去日本留学,主攻电影编导,同时为邵氏日本分公司工作,负责联络影院和影片运送。 留学阶段,蔡澜帮忙邵氏采购日本影片,引进技术,还接待香港团队。毕业后游历美国、韩国、印度、尼泊尔,积累见闻。1963年22岁移居香港,进入邵氏任经理职位,每天处理片场事务,协调制作。邵逸夫看重他的才华,两人合作至少30部作品,蔡澜负责监制环节,推动邵氏在香港独占鳌头。蔡澜与金庸、黄霑、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那时候几乎人人知道他们。 20世纪80年代初,邵氏开始走下坡路。高层因方逸华管理方式离开,造成人才流失和资金漏洞。市场竞争加剧,其他公司崛起抢资源,观众转向电视剧,韩国和好莱坞影片挤压份额。邵氏多拍武侠片,模式重复跟不上需求变化。嘉禾公司兴起,向蔡澜抛出橄榄枝,邵逸夫急于挽留他来扭转局面。 邵逸夫办公室环境简单实用,墙上旧照片记录公司历史。1980年某天,他召蔡澜讨论公司前途。桌上摆放1亿港币支票,作为留人筹码。蔡澜进入后坐下,保持随意姿态。邵逸夫推支票过去,表达合作意愿。蔡澜扫一眼支票,摇头拒绝,认为电影不应纯为生意。他起身离开,邵逸夫叹气。 蔡澜对金钱不感兴趣,从事影视纯因热爱。一旦和赚钱挂钩,就失去意义。他在邵氏工作多年,不是为财富,而是享受过程。邵逸夫这招没奏效,蔡澜选择离开。邵逸夫创建邵氏,从小公司成长为王国。早年兄弟合作开拓市场,邵逸夫注重效率,教导员工抓住机会。蔡澜加入后,两人关系从相识到伙伴。蔡澜父亲早年在邵氏,帮他铺路,但他靠才华立足。 蔡澜日本时期,促成中日电影合作,引进摄影机,提升邵氏技术。回港后,监制作品多样,贡献大。邵氏巅峰时,年产影片多,影响亚洲市场。衰落原因多方面,内部管理问题突出,方逸华骄纵导致高层退出。资金管理纰漏,影响投资。外部环境变,电视剧兴起分流观众。邵氏坚持老路子,没及时转型。 嘉禾崛起,挖角人才,蔡澜面临选择。邵逸夫亲自出面,用巨额支票示意支持自由创作。蔡澜不为所动,坚持原则。蔡澜离开邵氏,转去TVB做美食节目。节目中探索饮食文化,纯粹兴趣驱动。邵氏缺少他,继续下滑,电影业务萎缩。邵氏1985年停止电影生产,转租片厂。蔡澜专注新领域,没再回邵氏。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