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社会没暴力,大家在国内有防备心但不强,防备意识也不够,一看就没受过外国风俗的“毒打”! 公安部去年破获的那些侵犯公民信息案里,有教培机构员工跳槽专偷数据,有电商商家勾结中介解密订单,这些黑灰产把个人信息当成商品流通,可普通人连丢个快递单都未必会涂掉手机号,哪能想到自己的名字、电话早被卖了好几手。 更要命的是,诈骗分子的套路比咱们的防备意识更新得快,他们盯着社会热点变花样,冰雪季就冒充电商卖低价雪具年卡,演唱会扎堆时就搞虚假票务转让,连公安部都点名这几类诈骗发案量蹭蹭涨。 年轻人刚出社会,遇上冒充公检法的电话就慌了神,生怕自己“涉案”;老人跟不上网络时代,对着虚假投资平台的高收益宣传就挪不开眼,这些心理弱点全被骗子拿捏得死死的。有办案民警说,很多受害者转账前连个电话核实都没有,就因为对方催着“这事紧急”,这份不谨慎恰恰是长期安全环境养出来的习惯。 跨境诈骗的隐蔽性更让防备心本就不强的人难招架,现在很多诈骗窝点都躲在老挝、柬埔寨的园区里,靠着当地势力庇护搞封闭式运作,专挑中国人下手。 江苏警方破获的“博翔园区”案里,上千人窝在境外搞虚假投资诈骗,涉案金额达数千万元;云南查获的缅甸“鑫帝集团”更狠,涉案金额直接过亿。这些境外窝点的套路经过专门设计,从婚恋网站引流到“杀猪盘”收割,环环相扣,国内民众哪见过这种阵仗,很容易就掉进陷阱。 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堵不住,也让诈骗分子如虎添翼,最高检公布的案例里,有通信运营商的代理员工借着办卡的机会,偷偷把客户手机号发给集卡人注册账号,每个能赚几十块提成。这些被泄露的信息精准到姓名、住址甚至消费习惯,骗子打过来的电话一开口就叫出名字,还能说出“你刚在某平台买了东西”,普通人很难不相信。 2024年一年公安机关就破了7000多起信息犯罪案,可黑灰产链条太长,上游制木马、中游偷数据、下游搞诈骗,防不胜防。 不是大家不想防,是真的没见过这么多“套路”,国家反诈中心去年推送了4.2亿条预警,打电话劝阻了3.1亿次,可还是有人上当。那位越南人说的“没受过外国风俗的毒打”,其实是说咱们没经历过那种乱象丛生的环境,对诈骗的残酷性缺乏认知。 在国内,遇到问题能找警察,交易有平台保障,这种信任感被骗子利用了,他们冒充客服说“订单有问题要退款”,冒充熟人说“急用钱周转”,就是吃准了大家愿意相信他人的心态。 说到底,这不是中国人“好骗”,而是安稳日子过久了,对人性的恶缺乏想象力。诈骗分子盯上的,恰恰是这份由社会安全带来的单纯。好在现在打击力度越来越大,境外窝点被端掉不少,反诈宣传也铺得越来越广,等大家都摸清了这些套路,骗子自然就无机可乘了。
网友爆料,遇到捞女被诈骗30万,目前还了3万,失去联系,希望大家避雷。
【1评论】【3点赞】
用户10xxx60
三鹿第二个表示不服,早年的各种传销,各种企业招工的待遇,嗨都说不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