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布鲁金斯资深研究员何瑞恩说,特朗普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美国对外关系中可以利用的突破口”。他预计,中国对于任何与特朗普达成的协议是否长期有效,“会保持警惕”。 2019年,中美曾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当时特朗普政府急于展现外交成果,中国也通过扩大进口、保护知识产权等让步换取局势稳定。 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协议执行迅速陷入停滞。美国企业抱怨中国采购承诺未达标,中国则发现美国对华为等科技企业的打压愈发激烈。 这场“合作”最终沦为纸面文章,双方互信被撕开一道裂缝。正是这段经历,让中国决策层意识到:与美国达成的协议,可能随时因国内政治变动而失效。 2025年特朗普再次执政后,对华策略的强硬程度远超以往。他重启对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行业的关税壁垒,通过税收优惠强制供应链回流,甚至限制中资企业使用美元结算通道。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手段与美国企业利益产生直接冲突——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占全球45%,苹果供应链75%依赖中国。但特朗普显然更在意国内政治收益:将中国问题工具化,通过展现强硬姿态巩固基本盘选民支持,远比耗时费力的务实合作更能快速收割选票。 这种转变在具体案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18年贸易战期间,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中国当天即展开反制,对美国农产品、工业品加征同等比例关税,并限制稀土出口。 美国农民因粮食滞销叫苦连天,就连马斯克都公开反对贸易战。特朗普后来不得不推迟加税计划,承认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而在科技领域,华为被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单后,美国政府先给出90天宽限期,称农村电信企业离不开华为设备,转天又改口“根本不想和华为做生意”,最后再将40多家华为子公司纳入黑名单。折腾数轮后,华为依然正常生产,中国则加速了自主技术突破。 这些交锋让特朗普团队逐渐意识到:中国不再是那个可以通过施压迫使让步的“软柿子”。当美国试图用关税拿捏时,中国能强硬反击;当美国进行科技封锁时,中国能扛住压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开始主动调整战略布局——通过《对外关系法》的反制条款、稀土出口管制、扩大自贸协定网络等手段,将博弈重点从“双边让步”转向“多边破局”。例如与海湾国家、东盟签署本币结算协议,直接削弱了美元制裁的威力。 何瑞恩观察到,中国对美策略已从“愿意合作”转变为“必须提防”。即便坐在谈判桌前,中方也会做好对方随时变卦的准备。 这种警惕不是源于对特朗普个人的不信任,而是对整个美国政治环境的清醒认知:从退出TPP贸易协定、《巴黎气候协议》《伊朗核协议》,到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权理事会,特朗普政府撕毁协议、违背承诺的行为早已形成模式。当国际规则都能随意抛弃时,与美国签署的协议自然需要打上问号。 如今的中美博弈,正呈现出全新特征。协议从建立互信的载体转变为互相试探的工具,互动模式从周期性合作转向持续性风险管控,战略认知则重构为中国将美国视为“不可预测变量”。 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追求短期效果,而中国的“底线思维”强调长期稳定。这种碰撞下,双方既保持接触,又互设防线——美国试图通过强硬姿态巩固国内地位,中国则坚持战略定力,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拓展多边空间。 这场大国博弈的深层逻辑,在于国际权力结构的变迁。当中国成为多极秩序中的关键一极,当美国发现无法再通过施压改变现状,过去的“突破口”与“被突破”关系自然瓦解。 未来的中美互动,或许不会再有戏剧性的转折,但必然充满更理性的较量与更复杂的试探。对于读者而言,理解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大国关系的本质,终究是实力与认知的双重博弈。 当一方不再将另一方视为可利用的对象时,真正的战略平衡才刚刚开始。您如何看待这种新型博弈对全球格局的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美国布鲁金斯资深研究员何瑞恩说,特朗普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美国对外关系中可
鉴清评趣
2025-10-05 13:48: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