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联大高级别会议上中方提出:美国应放弃开发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撤走在亚洲国家部署的“堤丰”中导系统,撤回在境外部署的核武器。 2025年9月11日至25日,美日联合军演“坚毅之龙”在日本多地展开,驻日美军首次向媒体公开演示“堤丰”中导系统。这套陆基中程导弹发射装置能搭载“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覆盖中国东部沿海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军宣称该系统具备“多场景应用能力”,其潜台词不言而喻。中国国防部在9月25日的记者会上直言,这种进攻性武器部署“推高地区军备竞赛风险”,与日本二战后和平宪法的精神背道而驰。 耿爽在联大的发言将矛盾进一步升级。他指出,美国近年来在亚太构建的导弹防御网络已形成完整链条:从阿拉斯加的“金穹”系统拦截洲际导弹,到日本部署的“萨德”反导系统,再到“堤丰”中导系统形成的战术打击能力,形成层层嵌套的攻防体系。 这种布局不仅挤压战略缓冲空间,更让东北亚陷入“安全困境”——当一方加强防御,另一方必然寻求突破,最终导致所有参与者都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核武器领域的博弈同样激烈。美国在欧洲的“核共享”政策已延续数十年,北约五国境内储存着约150枚B61战术核弹。而在亚太,美英澳三国核潜艇合作(AUKUS)项目更引发轩然大波。 根据协议,澳大利亚将获得8艘核动力潜艇,其中部分可能搭载美国核武器。这种“核技术转移”被联合国核不扩散机制明确禁止,却在美国的操弄下披上“安全合作”的外衣。耿爽特别强调,此类举动“构成严重核扩散风险”,其破坏性远超常规军备竞赛。 国际社会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会议致辞中警告,当前核军备竞赛呈现“复杂化、不可预测化、高风险化”三大特征。 俄罗斯因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加速部署高超音速导弹,朝鲜多次试射新型固体燃料火箭,伊朗核问题谈判陷入僵局。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全球现存核弹头数量虽较冷战峰值下降,但可用核弹头数量反而增加,这背后是技术升级带来的“质量换数量”趋势。 中国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现实针对性。耿爽呼吁恢复拥核国家对话,并强调《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现有框架的有效性。 但现实困境在于,美国作为唯一曾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却长期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其国内“三位一体”核力量现代化计划仍在推进。这种“双重标准”使得国际核裁军进程举步维艰。 值得关注的是,中方立场始终保持一致性。从2023年《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发布,到此次联大会议重申“无核武器世界”目标,中国始终将核裁军与地区稳定挂钩。这种务实态度在亚太国家中引发共鸣——东盟多国曾公开反对核武器本土化,韩国国内对引入美国战术核武器的争议也从未停歇。 当会议散场时,各国代表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数据与论点,但更值得玩味的是会场外的反应。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仅以“维护地区安全”回应撤走“堤丰”的要求,而日本防卫省则强调“日美同盟的坚定性”。 这种表态差异,恰恰暴露出当前国际安全体系的深层矛盾:当某些国家将安全建立在他人不安全的基础上时,真正的和平永远难以实现。 这场辩论留给世界的思考远未结束。当导弹防御系统成为新的“安全依赖”,当核武器扩散披上“合作”外衣,人类是否正在重蹈冷战覆辙?大家如何看待这种以军事手段解决安全困境的逻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9月26日,在联大高级别会议上中方提出:美国应放弃开发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撤走
鉴清评趣
2025-10-03 11:47:53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