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知府谢兴峣进京面圣时,嘉庆皇帝问:“你可是谢振定之子?”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嘉庆御笔一挥,将其官升一级,并赏赐了财物。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嘉庆二十三年,紫禁城太和殿内,湖南宝庆知府谢兴峣正躬身奏报地方政务,嘉庆帝却突然放下朱笔,目光落在他身上:“你可是谢振定之子?” 当得到肯定答复时,皇帝下旨,将他官升一级,还赏赐了财物。谢兴峣的父亲谢振定,在乾隆年间曾任监察御史,以刚正不阿闻名。 乾隆五十二年冬,他在宣武门巡查时,撞见和珅亲属的马车横冲直撞,家奴还挥舞鞭子驱赶百姓,更甚者,马车装饰远超法定规制,属僭越之物。 彼时和珅权势滔天,官员多避之不及,谢振定却毫不畏惧:他当场拦下车,将嚣张家奴拖下鞭打,还点燃火把,当众烧毁了那辆逾制的马车。 “烧车御史”的名号自此传遍京师,百姓拍手称快,可他也因此触怒和珅,被以“处置失当”革职回乡。 回乡后的谢振定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导子孙上。他常对儿子谢兴峣说:“做官可以丢职位,做人不能失气节。”还将烧车事件写成文稿,让子弟们时刻警醒“不媚权贵、不欺百姓”。 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谢兴峣自幼便懂得“清廉”不是口号,他苦读多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从不当“关系官”,只凭实干立足。 在河南固县任知县时,当地连年水患,百姓流离失所。谢兴峣没待在县衙发号施令。 而是披着蓑衣冒雨巡堤,见堤坝有溃口,便带头跳进泥水里堵缺口;粮仓粮食紧张,他亲自核对每一笔赈灾粮的去向,确保颗粒都能分到百姓手中。 一次开仓赈灾后,百姓沿路跪送,他只轻声说“职责所在”,转身又去核查下一个受灾村落。 后来升任宝庆知府,他又顶着地方士绅的压力,严查私盐贩卖,清理积弊多年的盐务,让普通百姓终于能买到平价盐。 这些政绩没有靠上报邀功,全靠百姓口口相传,才被吏部注意到,推荐他进京面圣。 嘉庆帝之所以格外关注谢兴峣的出身,并非单纯念及谢振定的旧情。 彼时和珅已倒,然而乾隆留下的官场积弊仍在,贪污、结党之风未绝,皇帝急需一批清廉正直、实干为民的官员做榜样,扭转风气。 谢振定当年“烧车拒权贵”的举动,嘉庆做皇子时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深知谢家有“不媚权贵”的家风。 而谢兴峣多年的实干政绩,更证明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不是靠“父荫”混官场,而是靠自己的行动践行“为民”二字。 被提拔后的谢兴峣,始终没忘记父亲“做人不能失节”的叮嘱。有人想借“烧车御史之子”的名号攀附,他礼貌回绝;在道员任上,他继续整顿地方财政,查办贪官,凡事依旧亲力亲为。 后来他退休回乡,在祖屋设“知耻斋”,讲授为官之道,还整理父亲的奏折与笔记编成《知耻斋集》,在序言中写道“知耻而后知止,知止方能自立”,把两代人的清廉家风继续传下去。 谢兴峣的升官,从来不是简单的“父荫”。真正支撑他的,是父亲传承的“不媚权贵、坚守气节”的品德,是自己多年“亲力亲为、为民实干”的政绩。 好的家风从不是靠名声堆砌,而是靠品德一代代传递;官场的立身之本也从不是关系或背景,而是脚踏实地为百姓做事。 就像谢家两代人,父亲用一把火烧出刚正,儿子用一生实干守住清廉,这样的“传家宝”,远比官位更珍贵,也更能经得起时光的考验。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栖霞阁野乘》《清朝野史大观》《清史稿》
清代有十五个巡抚,虽然都是正二品,但其实也分高中低三种配置。清朝设有15个巡抚,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