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个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她直接掏出一颗手榴弹:

火星探梦 2025-10-05 12:57:45

1986年,一个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她直接掏出一颗手榴弹:“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这个姑娘,叫刘亚玲,她的故事,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和医者的仁心。 刘亚玲是1963年在陕西出生的。 十九岁那年,她从军医大学毕业,跟同学们一起面临工作选择。 那时候,好多同学都想着去条件好的大医院,环境舒服,发展也顺。 可刘亚玲没这么选,她主动申请要去离前线最近的野战医院。 到了那儿她才知道,每天都有受伤的战士被送过来,有的年纪比她还小,却忍着疼咬着牙不吭声。 看着这些年轻的生命受着苦,她心里特别不好受,更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 在野战医院工作的时候,刘亚玲发现,前线伤员的救治还能做得更好。 她想起自己当初学医的念头,就是想当像南丁格尔那样的人,一个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给需要的人带去希望。 南丁格尔的故事一直记在她心里,成了她的劲儿。 于是她一次又一次跟领导申请,想去最前线直接参与救护。 可领导看着她年纪小,觉得她经验不够,怕她出事,每次都没同意。 1986年,刘亚玲借着探亲假的机会,自己一个人偷偷去了前线。 医院知道后,赶紧派人去接她回来,劝她别在危险的地方待着。 可刘亚玲死活不回,她跟人说,前线的伤员多一分钟耽误,就多一分危险,说不定一条命就没了,她不能走。 最后没办法,医院只能同意她留在前线救护。 在前线阵地上,刘亚玲一点都不像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胆子大,还特别能扛。 有一回,一个战士腹部受了重伤,血止不住地流,人都快没意识了。 刘亚玲立马跪在地上,一边飞快地找止血的办法,一边不停地跟战士说话,让他千万别睡,一定要撑住。 就这么熬了好一阵,总算把血止住了,战士也慢慢缓了过来,捡回了一条命。 还有一次,一个年轻战士伤得重,需要全身包扎。 小伙子脸皮薄,不好意思脱衣服,红着脸扭捏半天。 刘亚玲看出来他的尴尬,就像大姐姐似的笑着安慰他,说自己都三十多岁了,他就当是姐姐在照顾弟弟,别不好意思。 其实那时候,刘亚玲才二十三岁,她就是怕战士有心理负担,故意把自己说大了。 在前线待久了,危险也找上了她。 有一次救护的时候,流弹正好打在了她的腿上,疼得她直冒冷汗。 可那时候还有好几个伤员等着处理,她咬着牙没吭声,强忍着疼继续干活,直到把所有伤员都安置好,确保没人再需要紧急处理,才肯去看自己的伤口。 这时候伤口已经肿得老高,还发了炎,连烧都起来了,医生说再晚一步,腿都可能保不住,赶紧给她做了手术。 好在最后恢复得不错,没留下大毛病。 战争结束后,刘亚玲因为在前线的突出表现,受到了表彰,还被授予了一等功。 可她没借着荣誉歇下来,反而觉得自己的医术还不够好,又去深造学习,想多学些本事,以后能救更多人。 2004年,刘亚玲又做了一个让好多人意外的决定,她辞掉了大医院的好工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办了一所乡村医院。 在乡下看病的大多是农民,手头不宽裕,刘亚玲就坚持用最便宜的药,能少收钱就少收,遇到家里特别困难的,干脆就免了医药费。 时间长了,老乡们都信她,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愿意找她看,说她是“贴心的好医生”。 刘亚玲这一辈子,从枪林弹雨的前线,到田间地头的乡村,始终没忘了自己当医生的初心。 她没把一等功的荣誉挂在嘴边,也没贪恋大医院的舒适生活,而是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用一双救死扶伤的手,帮了一个又一个人。 其实咱们身边,就是需要这样的人,不图名不图利,只凭着心里的信念,默默做事,默默奉献。

0 阅读:0
火星探梦

火星探梦

火星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