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3年,58岁的尉迟敬德告老还乡,李世民十分不舍,他道:陛下别留我了,我不走,就造反了。 唐朝贞观十七年,也就是公元643年,朝堂上出了件新鲜事,五十八岁的老将军尉迟恭,给唐太宗李世民递了份奏折,说自己年纪大了,想卸了官职回乡下养老。 这事儿一传开,大臣们都议论纷纷。 李世民拿着奏折,也忍不住想起以前的事儿。 他还记得尉迟恭年轻的时候,身子骨壮得像头牛,武艺更是没话说。 尤其是当年玄武门那回关键事儿,尉迟恭身手多利落啊,一鞭子就把齐王李元吉从马上抽了下来,帮了自己大忙。 现在这才五十八岁,怎么就说身体不行了? 李世民心里着实有点不相信。 尉迟恭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唐朝开国的大功臣。 打从李世民还没当皇帝的时候,就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刀光剑影里闯过来的。 后来李世民和自己兄弟争皇位,尉迟恭没半点犹豫,一直站在李世民这边。 玄武门那天,形势多危急啊,要是没有尉迟恭及时出手,结果真不好说。 就凭这份功劳,李世民登基后,对尉迟恭一直很看重。 李世民当了皇帝,天下还没完全太平的时候,尉迟恭接着为朝廷打仗,又立了不少功。 可慢慢等天下安定了,问题就来了,尉迟恭性子太直,说话办事不会拐弯抹角,在朝堂上常常跟其他大臣闹不痛快。 他虽然功劳大,可到了太平年月,这种直脾气难免会惹麻烦,有时候甚至会让李世民为难。 所以这次尉迟恭突然提退休,李世民一开始挺意外。 要知道,在那会儿,五十八岁虽说不算年轻,但对于尉迟恭这种常年打仗、身体硬朗的将军来说,还远没到连官都当不了的地步。 李世民太了解尉迟恭了,琢磨来琢磨去,心里也明白了,尉迟恭这是不想再在朝堂上惹是非,也不想让君臣之间的情分变了味。 想通之后,李世民最终还是同意了尉迟恭的请求。 尉迟恭一退休,就彻底换了种活法。 他不再管朝堂上的事,天天待在家里,在院子里修了池塘、建了亭子,没事就坐在亭子里听听曲子,研究研究音律。 还会按照方子配点养生的丹药,调理身体。 平时除了和家里人相处,几乎不跟以前朝中的官员来往,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过了十六年。 现在回头看,尉迟恭这一步走得太聪明了。 他心里清楚,太平盛世里,武将要是还像打仗时那样锋芒毕露,很容易出事。 适时退下来,不仅能保住自己和李世民之间的君臣情分,还能安安稳稳过好后半辈子。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尉迟恭的决定没错,在唐朝那些开国功臣里,不少人因为不懂进退落了不好的下场,而尉迟恭却能善始善终,晚年过得很安稳。 其实做人啊,不管是当官还是过日子,既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进取,更要清楚什么时候该退让。 这种懂得进退的智慧,到现在也值得咱们琢磨。
公元643年,58岁的尉迟敬德告老还乡,李世民十分不舍,他道:陛下别留我了,我不
火星探梦
2025-10-05 08:47:30
0
阅读:46
用户10xxx34
是,这就是智慧,一般人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