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22日,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在医院完成了检查后,告诉司机:“请开车送我去灵谷寺看看。”不久汽车抵达灵谷寺,曾昭燏让司机在车里等她,随后她登上了南京灵谷寺,从66米高塔一跃而下,事后人们在她的大衣口袋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留有短短8个字。[无辜笑] “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曾昭燏1909年出生在湖南湘乡,是曾国藩的侄曾孙女,不过她从不靠祖上名声吃饭,20岁那年她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跟着胡小石学古文字学,胡小石后来说她“聪慧过人,记忆力惊人”,别人要背一周的金文,她看两遍就能默写。 1935年她拿到了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时候中国女留学生本来就少,学考古的更是凤毛麟角,在英国的三年里,她跟着导师参与罗马遗址发掘,学会了地层学、类型学这些西方考古方法,1938年她原本要继续读博士,抗战爆发的消息传来,她当天就订了回国的船票。 回国后她去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那时候李济是主任,1939年春天她跟着考古队去四川彭山汉墓发掘,这是她第一次主持田野考古,那个墓被盗过,但她还是从残存的陶片里整理出了200多件器物,写成了《彭山汉墓发掘记》,1941年她又去云南苍洱地区调查,在洱海边的村落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这就是后来的“苍洱文化”。 1948年底国民政府决定把故宫、中央博物院的文物运往台湾,当时有人找到她,让她配合打包工作,她直接拒绝了:“这些东西是国家的,不是谁家的私产,主持此事者,将来必成民族罪人。”她给李济写信陈述利害,又去找当时还在南京的傅斯年商量对策。 司母戊大鼎那时候藏在南京朝天宫地下室,有人建议运走,她说这鼎重达800多公斤,运输途中万一有损坏怎么办,她找了几个信得过的工人,连夜把大鼎埋在院子里,上面盖了一层混凝土,1949年4月解放军进南京前三天,她才让人挖出来,现在这个大鼎在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了南京博物院第一任院长,1950年她主持发掘南唐二陵,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帝陵发掘项目,她带着二十几个工人在南京祖堂山干了八个月,清理出石刻、陶瓷、金银器400多件,李陵和钦陵的墓葬结构、壁画内容,都是她一笔一笔记录下来的。 1951年春天她在南京郊区湖熟镇发现了一批陶器,这些陶器的纹饰和造型都很特别,既不像马家窑,也不像仰韶,她写了《湖熟文化初探》,提出这是长江下游独立的新石器文化类型,这个命名后来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填补了江南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 1957年之后风向变了,她的堂兄曾昭抡被划为右派,有人说她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1959年她被撤销院长职务,只保留了研究员的名义,实际上已经不让她接触文物了,档案里有个细节,她申请去库房查看几件铜器,写了三次报告都没批。 1962年8月胡小石在南京去世,她递交了参加追悼会的申请,没有获准,有人后来说,那天她一个人在家里翻出了老师30年前给她改的论文,上面还有朱笔批注,手稿她看了一夜,第二天眼睛红肿着去上班,什么也没说。 1964年12月的那天早上,有工人看见她六点多就出门了,她平时都是八点才去单位,那天不知道为什么去得那么早,灵谷塔离她家有三公里,她是走过去的,塔门还锁着,她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钥匙。 南京博物院现在的陈列大厅里,有一张曾昭燏的照片,照片里她穿着中式对襟褂,站在一排青铜器前面,表情严肃,很多人经过这张照片都不会停留,因为旁边就是司母戊大鼎的复制品,更吸引眼球,但如果你知道这个女人做过什么,可能会在照片前多站一会儿。 她用三十年时间给中国考古学留下了十几个重要发现,保住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她翻译了《考古学导论》,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考古工作者,这些事情都有据可查,写在发掘报告里,刻在博物馆的墙上。 网友们纷纷致敬: “看完真的肃然起敬!那个年代的学者不仅有学问,更有风骨,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 “她保护了司母戊大鼎,却没能保护好自己,那个时代真是埋没了太多人才。” “曾家真是满门英才,可惜生不逢时,要是放在今天,绝对是国宝级专家。” “看到最后那张字条破防了……自己选择离开,还不忘保护司机,这才是真正的教养和善良。” “历史不应该忘记这样的人,建议南京博物院为她设一个专门的纪念展。” “看完想去南京博物院看看了,有没有组团一起的?去感受下她曾经守护过的地方。” 如果你在南京博物院,最想对曾昭燏女士说些什么? 官方信源:南京博物院官网
1964年12月22日,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在医院完成了检查后,告诉
轩叔观察
2025-10-05 12:25: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