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不愿意归还咱们文物?因为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拥有全世界各地的文物和珍藏,英国不舍得!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构成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海外的历史遗珍,其中有的是在殖民扩张时期运来的,有的是通过所谓“合法购买”获得的,还有的是打仗抢来的。 比如中国的圆明园文物、敦煌经卷、青铜器、瓷器在馆藏中都占有相当比例。 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都极其高,而且具备很强的文化象征性。 一旦归还,就不仅是失去一件展品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馆藏体系和国际影响力。 英国对于这些文物归还有一套自己的法律体系,在1996年的《大英博物馆法》中规定,除非有特殊情况(如藏品损坏对公众造成威胁),博物馆是不能轻易把藏品送出英国的。 于是这套法律就成了挡箭牌,即便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呼吁,包括中国、希腊、埃及、尼日利亚等国提出的正式归还请求,英国官方回应往往是“法律不允许”,或者用“目前我们在全球共享文化遗产”的说法来回避。 换句话说,这就是一套制度化的不归还逻辑。 大英博物馆的很多文物其实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和整体馆藏体系捆绑的。 比如它的中国馆区、埃及馆区,这些展区是英国对外展示“全球文明史”叙事的核心模块。 如果失去了这些重要文物,整个叙事逻辑就会崩塌,他们长期以来构建的文化权威会受到实质性削弱。 英国很清楚,博物馆不仅是展览场所,还是掌握话语权的一种方式。 当全世界研究者想要看某一件文物,都必须跑到伦敦,这种中心地位才是英国最在意的。 说到底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英国在全球影响力最大的阶段就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那时候它的舰队全球通行,很多文明的珍贵文物都被运到了伦敦,集中展示给世界看。 这让英国形成了一种国际文化中心的光环,尽管今天的英国国力早已不比当年,但这种曾经的掌控感依然存在。 而很多国家近年来经济和综合国力提升,也在不断加强文化自信,推动文物回归,就不可避免与这种旧有格局产生摩擦。 英国人非常清楚,现在是一个全球文化格局重塑的时期,如果要保住大英博物馆“世界博物馆”的地位,那就要厚着脸皮不还。 归还核心文物是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情况,即使是面对国际压力,他们也会倾向于用“共享”、数字化展示等替代方案。 他们的底层逻辑是,只要实物还在伦敦,那话语权就继续在自己手里。 中国曾多次与英国进行文物返还的交流和谈判,近年来在盗掘文物追索方面就有过成功案例,部分近代失散文物通过拍卖会撤拍、捐赠等方式回到国内。 但涉及到大英博物馆正式馆藏的文物,英国的态度几乎没有松动。 这一点不仅针对中国,对希腊要求归还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也一样,即便希腊方面愿意提供长期借展的替代方案,英国仍旧拒绝。 不过近几年国际环境在发生变化,比如一些非洲国家通过与法国、德国谈判,已经成功拿回了一批殖民时期流失的文物。 这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对英国形成了舆论压力,尤其是当非洲、亚洲、拉美国家在国际组织内形成合力时,英国会越来越难以用老办法应对。 中国在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国际合作上的话语权,也在逐年增强。 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等平台,中国专家和机构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同时“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不断深化,这些都为文物追索和合作创造了条件。
为什么英国不愿意归还咱们文物?因为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拥有全世界各地的文物和珍藏,
阿皮历史库
2025-10-05 10:59:58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