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拒绝出口零部件,欧盟无人机防线构想破灭,开始转变对华态度! 为什么欧盟总爱搞这些大计划,结果一到执行就卡壳?比如最近他们闹腾的“无人机墙”,听起来挺高大上的,本来是想在东边境上拉起一道防线,专门对付俄罗斯的无人机入侵。可这事儿一深挖,你会发现,里面藏着不少现实的弯弯绕。 先说说这个“无人机墙”是怎么冒出来的。2025年9月1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苏拉·冯德莱恩在她的年度“盟情咨文”里头提了这个点子。她说,要听波罗的海国家的建议,建一个网络化的防御系统,用雷达、红外传感器、光电设备和无线电信号来探测、跟踪甚至干掉可疑无人机。简单讲,就是不靠实体墙,而是层层叠叠的科技屏障,覆盖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翼边境。你想想,这不就是为了应对俄罗斯无人机越境的那些事儿吗?今年夏天,俄罗斯的无人机就多次飞进波兰、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空域,搞得欧盟人心慌慌。冯德莱恩这计划一出,十来个国家——保加利亚、希腊、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芬兰、瑞典、爱沙尼亚——都站出来了,说要合作建这个墙。 可问题来了,你觉得光有想法就够吗?10月1日,欧盟非正式峰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冯德莱恩本来想推这个计划,结果会议从两小时拖到四小时,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些大户直接跳出来反对。为啥?钱啊!建这个墙得砸进去好多欧元,雷达系统、传感器阵列、反无人机干扰设备,全得从零起步。更别提大规模部署了,波罗的海国家想快点上马,可核心国觉得不划算。你知道吗,全球无人机市场里,中国企业占了70%到80%的零部件份额,尤其是传感器、速度控制器、发动机、电机这些关键玩意儿。欧盟想自力更生?难!他们试着在欧洲组装无人机,可精度总跟不上中国货。 这就牵扯到中方的出口管制了。你好奇吗,为什么中国突然收紧这些东西?从2024年9月1日起,中国海关总署发布了新规,对无人机及相关技术的出口加了许可制度。覆盖的范围广着呢:驱动无人机的发动机和电机、锁定目标的激光器、反无人机用的电子干扰设备,全都得审批。这不是针对谁,而是为了管好军民两用物品,防止扩散。可对欧盟来说,这等于断了后路。结果呢?西方无人机零部件价格直接翻倍,有的甚至涨三倍。法国一家采购商就抱怨,说他们试着自己造,可技术水平差一截,传感器响应慢,控制器稳定性差劲。欧盟的工程师们加班加点,在实验室里调试原型机,可信号总丢,产量上不去。工厂灯火通明,工人拧螺丝、焊线路,可成品率低得可怜。 你想想,这墙建起来靠什么?不光是钱,还得有供应链。欧盟本想绕开中国,找韩国甚至美国补位。可台湾地区的出口去年就飙升,波兰前八个月从台湾省进口无人机3200万美元,占台湾地区对欧出口近六成。可这够吗?不!中国主导的产能太大了,欧洲的替代方案短期内跟不上。结果,10月1日的会议上,法国和德国代表直摇头,说这计划太贵,还不靠谱。冯德莱恩想解释技术益处,可大家伙儿盯着预算表,谁也没买账。会议散了,计划搁浅,东翼国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事儿一闹,欧盟对华态度开始松动。你觉得为什么?以前他们总爱在贸易上找中国麻烦,可现在呢?芬兰首相在采访里头说,中国是个理性的负责任大国,这话以前可没听过。波兰和捷克也开始反思,意识到供应链断不了就得合作。欧盟整体上,转向务实了。有些国家推对话,谈合作空间。比如,欧盟委员会说要继续推进“无人机墙”,但强调跟北约合作,确保安全。可私下里,他们知道,没中国零部件,这墙就是纸上谈兵。波罗的海巡逻队扫描空域时,设备缺件,响应慢半拍,上级报告延误频发。 这不光是技术问题,还是地缘博弈。俄罗斯的无人机入侵,让欧盟醒醒神,可中国管制一出,他们才真切感受到依赖的痛。全球调研显示,中国在红外成像设备出口上,从2024年9月到2025年4月,量就降了,可价格稳稳的。欧洲企业转头找替代,可台湾韩国产能有限,美国自己也卡着脖子。欧盟的“东方侧翼监视”计划,本来想整合太空监测,可传感器一缺,实时能力打折。冯德莱恩在9月29日的讲话里重申要加快,可现实是,资金分配卡在议会,成员国吵架不休。 芬兰这样的边境国,先尝到苦头。他们的首相公开表态,夸中国理性,这背后是认识到,中方管制不是针对欧盟,而是全球规则。可欧盟大佬们呢?德国法国还在犹豫,预算一咬牙就缩。结果,整个计划从雄心勃勃,到现在半推半就。10月2日,欧盟委员会发声明,说会继续建墙,但细节模糊。专家分析,这墙短期内难成形,更多是政治姿态,给东翼国家打气。
中方拒绝出口零部件,欧盟无人机防线构想破灭,开始转变对华态度! 为什么欧盟总爱
文史啊旺
2025-10-04 22:46:01
0
阅读:69
用户10xxx80
少和欧盟这些西方政客扯淡,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