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10月1日那天发的伟人和子女的照片,能有500多个点赞已经算很高了。没想到昨天发的一篇怀念主席的文章,点赞量居然达到了2700个,这还是我第一次得到这么多读者的认可。 一方面我特别感动,另一方面也真切感受到,原来大家一直都记着主席。虽说他离开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但始终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在这里,想向所有为这篇文章点赞、评论、分享和收藏的前辈和朋友们道声感谢,谢谢你们的支持。 手机“叮叮叮”响了一晚上,点赞小红花像放鞭炮,噼里啪啦往上蹿。我盯着数字发愣,心里热乎乎的,像冬天里有人塞了个刚出炉的红薯。原来,屏幕那头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把主席的照片存在相册,把他的诗词抄在笔记本,把他的故事当睡前故事讲给孩子听。评论区更热闹:有人说爷爷临终前还攥着主席像章;有人说家里老人每年9月9都要摆一碗红烧肉;还有个小姑娘留言:“姥爷教我唱《东方红》,我唱跑调了,他笑得眼泪都出来。”一条条看过去,眼眶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不是点赞,是大家在同一个时间,向同一个人,齐刷刷地举手敬礼。 我琢磨,为啥这篇能火?大概是因为我没讲大道理,只写了三件小事:主席给孩子夹肥肉、给警卫员缝扣子、在延安窑洞门口拍土。越是伟人,越怕塑成金身,高得够不着;把他拉回到饭桌、油灯、黄土里,反而让人觉得亲切——原来他也打嗝、也皱眉、也把手插进袖筒里取暖。读者不是来看神仙的,是想看“人”,看那个在黄河边抽烟、在长江边洗脚、在天安门上挥帽子的“人”。写得太飘,人家不信;写得太端着,人家不爱看。落地一点,烟火一点,眼泪自己就冒出来了。 有人私信问:“写这文章,图啥?”我说图个心安。小时候住乡下,外婆家土墙上贴着一张主席像,纸质泛黄,还被老鼠啃了个豁口。每天放学,我都要对着像傻乐,仿佛他能听见我说“今天数学考了90分”。后来出来打工,画像没了,可那份“有人在天上护着我”的踏实感,一直留在骨头缝里。写这篇文章,就是想把那份踏实感再找回来,也想让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隔着时间,摸一摸那份温度。没想到,一写,居然点燃了一座火药库——原来大家心里都藏着一根火柴,只等有人划一下。 火了也有烦恼。后台有人骂我蹭流量,说我消费伟人;还有人阴阳怪气:“写得好,下次写点正能量的。”我懒得回,直接拉黑。主席说过,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可有些人,就是见不得别人说句心里话。他们不懂,怀念不是喊口号,是把日常过成诗:把红烧肉炖得软糯,把旧衬衫洗得发白,把孩子的第一声“爷爷”录进手机——这些,都是主席当年盼望的好日子。我们活在他梦想里的样子,就是对他最大的纪念。 还有个小插曲。文章发出去第二天,我妈突然打电话:“你写的那啥,我同事儿子转发到家族群了,都说写得好。”我乐了半天——老太太平时只会发“早上好”表情包,居然也赶上热搜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流量”,不是数字,是人心;不是平台推荐,是血脉里自带的记忆。主席离开我们快五十年了,可只要有人提起,他就能从照片里走下来,从歌声里飘出来,从一碗红烧肉、一件打补丁的衬衫里,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所以,这2700个赞,不是给我,是给他。是给那个在井冈山点油灯的人,是给那个在长征路上吃皮带的人,是给那个在天安门上喊“人民万岁”的人。我们点赞,是在告诉他:您放心吧,您担心的“糖衣炮弹”,我们挡着呢;您盼望的“好日子”,我们过着呢;您说的“世界是你们的”,我们正在努力让它更好。等哪天我也白发苍苍,还会跟孙子说:去,把墙上那张像擦擦,那是咱家的“定海神针”。 再次谢谢各位的点赞、评论、转发、收藏。你们每一次点击,都是给历史续一秒,给记忆点一盏灯。咱们不说高大上,就说心里话:想他了,就来看看,想说了,就来聊聊。主席在,我们就在;我们在,他就一直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原以为10月1日那天发的伟人和子女的照片,能有500多个点赞已经算很高了。没想到
可爱卡梅伦
2025-10-04 11:48:30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