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 2 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很多人没细想这设想的底气在哪,其实它根本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念头。马伟明院士团队早就在电磁发射领域扎下了深根。 他们此前搞出的电磁鱼雷发射装置,用电缆代替复杂管路,既省空间又降噪音,连潜艇发射深度的难题都破解了。更早的时候,马伟明院士团队在电磁弹射技术上的突破,就已经让外界意识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硬实力。 这根2公里长的轨道,本质上是把成熟的电磁推进原理,往更宏大的航天领域延伸。它的核心逻辑很清晰。 火箭发射时的初段加速最费能量,低速状态下的发动机效率低得让人头疼。电磁轨道恰好能解决这个痛点。它能像一把超级“电弹弓”,先把火箭或航天器加速到超声速,再让发动机点火发力。 这种操作能大幅节省燃料消耗,同等起飞重量下,卫星载荷甚至能翻一倍以上。更关键的是,青藏高原本身就有海拔优势,再叠加电磁弹射的初速度,简直是给航天发射加了双重buff。 设想确实足够诱人,但现实很快给这团热情泼了盆冷水。专家们拿着图纸一论证,问题就全冒出来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施工难题。青藏高原可不是普通地界,那里遍布雪山冻土,地质条件复杂得能让工程队犯愁。藏粤直流工程在类似区域施工时,光是应对4300米的超高海拔和地质灾害就花了极大功夫。 要在这种地方铺2公里长的精密电磁轨道,平整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冻土消融带来的地面沉降随时可能让轨道精度报废。而且轨道周边还得配套储变中心、配电中心等一大堆设施,这些建筑在高海拔地区的建造难度远超平原。 紧接着就是钱的问题。造价高得惊人,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参考一下同类工程,藏粤直流工程全长两千多公里,总投资就超过了530亿元。 那根2公里的电磁轨道看着不长,但它的技术密度远比输电线路高。超导磁悬浮、高频储能、精准控制这些核心技术,每一项都得砸钱研发。四川资阳那个小型电磁发射验证平台,只是个试验性装置就已经投入巨大,更别提青藏高原上的巨型工程了。 光有轨道还不行,发射需要巨量电能支撑。青藏高原虽然清洁能源丰富,但要瞬间输出电磁发射所需的峰值功率,现有的电网根本扛不住。 就算不计成本建起了轨道,后续维护又是个大麻烦。高海拔地区的强紫外线、低温和风沙,会持续侵蚀轨道设备。藏粤直流工程都得靠“机器代人”和免维护设计应对无人区挑战,电磁轨道的维护难度只会更大。 不过话说回来,这设想虽然暂时落不了地,却给航天发射指了条新路子。马伟明院士的思路,已经催生出了实际的技术探索。 四川资阳就建起了世界首个商业航天可重复电磁发射验证平台,今年4月还成功完成了火箭模型的发射试验。这个平台验证了飞轮储能、电磁推进控制等关键技术,算是把马伟明院士的设想拆解成了可实现的步骤。 航天集团也在跟进,他们开发的“羽舟系列”电磁弹射火箭,正是沿着这条技术路线前进。这些尝试虽然规模不如青藏高原的设想,但都在为未来的大型工程积累经验。 现在看来,马伟明院士的2公里轨道更像一个“终极目标”的缩影。它不是现阶段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为电磁发射技术指明了一个值得冲刺的方向。 先在平原地区把小型验证平台做熟,攻克储能、控制、材料等核心难题,再逐步向更复杂的地理环境推进。等到技术和成本都可控了,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航天发射的胜势。 专家们的否定,不是否定这个想法本身,而是指出了它与当前现实的差距。这种“大胆设想、谨慎论证”的节奏,恰恰是科技创新该有的样子。 信源:环球网《四川资阳:首座超导磁悬浮电磁发射技术验证平台首试告捷》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12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