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又一个媒体人徐信良认为:“虽然大陆支持两岸统一,但是台湾人民绝大多数人都是会拒绝的,更别谈如何治理台湾人了。”要我说,这一点就是“杞人忧天”了。中国大陆收复台湾是不需要考虑台湾人的意愿的,也就是说,统不统一不需要征得台湾人的同意。 台湾的归属不取决于一时的态度,而是早已写进历史和国际法的事实。从清朝的版图,到战后的国际协定,再到联合国决议,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不容谈判的底线。 统一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有人想走,那是个人的自由,但土地必须留下。徐信良的担忧不止是“不同意”,还有一个老问题治理难。 他觉得台湾民情特别,大陆可能管不住。但看看这几年大陆的治理能力,无论是大规模扶贫让数亿人脱贫,还是城市群协同发展,都体现了制度的执行力。 香港的回归更是一次有经验可借的尝试,虽然过程有波折,但整体保持了稳定。治理台湾绝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可以有步骤、有策略地推进:先让经济连起来,再让民生对接,最后做政治上的衔接。 而且,大陆早就有清晰的蓝图。统一后,岛内老旧的公共设施会被升级,医疗和教育也能和大陆对接,提供更强的保障。 设立经济特区,打开更大的市场,让年轻人有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当民众感受到生活在改善,机会在增多时,那些反对的声音自然会被现实冲淡,这个过程不需要强调威胁,而是靠真真切切的变化去赢得人心。 当然,反对者始终会存在。但历史证明,趋势面前,个人的抗拒很难撑得住。抗战胜利后,很多曾经不愿接受改造的国民党将领,最终还是走进了新时期,因为大势不会为任何人停下。 今天的台湾也是一样,两岸之间的联系已经深入到生活细节,青年人追大陆的剧,买大陆的商品,刷大陆的平台,这些潜移默化的文化融合,比政治说教更能改变认知。 徐信良从当年的“大胆西进”到如今的“多数拒绝”,这不是单纯的立场变化,而是政治环境下的策略调整。他用“民意”做挡箭牌,试图维持所谓的“现状”。 但现状永远在变化,大陆的综合实力在持续增长,军事演训常态化,经济文化连接越来越紧密,这些都是推动统一的实际力量。 时间站在统一的一边。岛内的某些人可能希望拖延,但随着发展差距扩大,融合过程加快,民心的态度会自然转向。 等到条件成熟,统一不是突如其来的发生,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那个时候,所谓的民意阻力,或许只能作为一段旧新闻被人提起,而现实已经彻底改写了它的意义。
痛心疾首啊,台湾已然成了日本人的台湾!痛心疾首啊!
【79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