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会想到,泽连斯基这次跑去联合国,不是去哭诉,也不是继续喊“支援我们”,他直接宣布:我们乌克兰要开始出口武器了。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自2022年起已持续三年多,造成巨大经济压力。欧洲国家累计提供约1670亿欧元援助,美国投入1140亿欧元,主要用于军火采购和军队维持。但这些资金难以填补战场消耗的无底洞,前线补给链多次中断,士兵装备短缺问题频发。援助规模逐渐缩小,美国政治人物如特朗普公开主张未来支持需以付费形式进行,欧洲多国也敦促乌克兰实现自给自足。基辅政府预算赤字扩大,军队薪资发放延迟,迫使高层探索新财源。 9月19日,泽连斯基在Telegram上提及有限制武器出口方案,当时国际社会多视为临时措施。乌克兰军工体系在西方技术支持下扩张迅猛,产能从入侵前水平提升至35倍,2024年武器产值达100亿美元。工厂数量增至500家,雇员近30万人,专注于生产实战验证装备,但资金紧张导致部分生产线闲置。 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演讲中直接阐述乌克兰将开放武器出口,仅针对支持基辅的国家,确保过程受控。这些装备均经战场检验,性能数据源于实际作战记录,避免空洞宣传。Magura V5海上无人艇是出口重点,长4.5米,可携带320公斤爆炸物,以每小时80公里速度航行800公里,雷达信号弱。 2024年2月,这种无人艇在黑海行动中摧毁俄罗斯Ivanovets号导弹护卫舰,此后累计击沉15艘俄军舰艇,将黑海舰队限制在港湾。另一款FP-9导弹射程855公里,弹头重800公斤,能同时打击三个目标,8月间精准摧毁俄罗斯17处炼油设施,中断其供应链。反坦克导弹在前线使用频繁,通过多次实战调整参数,提升穿甲深度和命中率。泽连斯基已与菲律宾达成初步合作,向其供应500艘Magura V5无人艇,每艘售价约27.3万美元,并在当地设立生产线,帮助菲律宾加强海防。这项协议包括技术转移和联合训练,扩展两国军事合作。 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武器出口保持沉默,但军工企业明显受益。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股价上涨24%,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市值自2022年起增长19倍以上。乌克兰无人艇部件80%依赖美国芯片和英国发动机技术,出口增加带动产业链盈利。基辅通过销售收入补充军费,减少对援助依赖度。出口也带来管控隐患,乌克兰已成为欧洲武器走私重灾区,冲突期间非法枪支增加2.5万支,甚至西方援助的标枪导弹流入美墨边境贩毒组织。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指出,乌克兰库存武器价值3630亿美元,若失控,将威胁全球安全十年。泽连斯基宣布当日,俄罗斯发动导弹袭击,摧毁乌克兰军工厂和无人机储存点,意图中断生产链。 乌克兰军工转型源于战争压力,产能扩张依赖西方技术转移,但也暴露供应链脆弱性。哈尔科夫等地区工厂转为地下作业,生产无人机和导弹堆积仓库,无法全数部署战场。出口计划旨在转化过剩产能为经济收益,同时提升国际地位,从单纯受援国转向军火供应商。这步转变虽缓解财政缺口,却加剧地缘风险。菲律宾作为首批买家,需求源于南海防御,Magura V5的实战战绩成为关键卖点。两国协议不止于销售,还涉及本地化生产,潜在扩展到东南亚市场。西方盟友虽未公开支持,但通过部件供应间接获利,体现军工利益链的复杂交织。 俄罗斯对乌克兰出口计划反应激烈,不仅通过军事打击破坏设施,还在外交场合指责基辅加剧全球军备竞赛。泽连斯基强调出口仅限盟友,避免扩散,但实际执行面临挑战。乌克兰境内走私网络活跃,冲突期武器外流案例增多,国际组织多次警告潜在恐怖主义风险。基辅政府需加强监管机制,如追踪系统和出口许可审查,以防装备落入不当之手。尽管如此,出口收入已开始流入国库,用于前线补给和重建项目,短期内缓解预算压力。长远看,这一政策或重塑乌克兰经济结构,向军工主导转型。 全球军火市场格局因乌克兰入局而微妙变化,新兴供应商以低成本和实战验证吸引买家。菲律宾协议标志起点,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尼和泰国也表达兴趣,寻求类似无人艇技术。乌克兰军工企业数量激增,吸引外资注入,但战争不确定性制约长期投资。泽连斯基的决定反映生存策略,在援助不确定下自谋出路。国际社会分歧明显,一些国家担忧军备扩散,另一些视之为机会。联合国演讲后,基辅与多国展开谈判,出口清单扩展到导弹和反坦克系统,预计2025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
快报!快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了10月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透露已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