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停摆后,特朗普首次发声:我们不想关门,但关门会带来“很多好处”,此次美政府关门,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因为每个联邦州都有自己独立运作,都有自己的法律体,一年也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自由世界,自由管理,开门有开门的好事,关门有关门的必要。 美国联邦政府又一次关门了,这次是从2025年10月1日开始的,国会没通过预算案,特朗普政府直接停摆了部分职能。这事儿听着挺闹心,但搁在美国政治里头,也就那么回事儿。特朗普在关门头一天就公开表态,说“我们不想关门”,但转头又补一句,关门能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能借机砍掉一些多余的开支,清理冗员啥的。他这话说出口,立马就炸锅了,民主党那边骂他拿老百姓当棋子,工会组织也跳出来抗议,说这是在继续削减政府项目,祸害联邦员工。可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他觉得现在经济形势好,正是时候整顿一下联邦机构的肥肉,避免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 话说回来,这次关门根子还是两党扯皮。共和党想通过预算案塞进大笔军费和移民控制资金,民主党死活不松口,非要保住社会福利和环保项目。结果呢,国会投票卡壳,联邦政府直接进入应急模式,八十多万联邦雇员要么无薪上班,要么干脆在家待着。关门一启动,影响就出来了,国家公园关门大半,科学实验室暂停实验,食品安全检查也跟着耽搁。机场安检排长队,航班延误成常态,游客们只能干瞪眼。更别提那些小企业,本来指望联邦合同过日子,现在钱卡在那儿,现金流一下子就断了。经济学家估算,每周关门得亏掉70亿刀左右,短期看是阵痛,但拖长了,整个GDP都得打折。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政府关门这事儿,真不是头一回了。从1976年到现在,联邦政府一共关过20多次门,算上小打小闹的资金缺口,得有22回。最早的那些,基本是预算谈判崩盘,持续时间短,就几天的事儿。比方说1980年和1981年,那时候里根刚上台,关门就一两天,影响不大。90年代克林顿时代,关门次数多点,1995-1996年那两回加起来21天,主要是医保和福利预算闹的。2013年奥巴马时期,也关了16天,焦点在债务上限上。真正让人记住的,还是2018-2019那次,足足35天,史上最长。特朗普当时铁了心要建边境墙,要5.7亿刀资金,民主党一口咬定不给,结果联邦雇员饿肚子,公园垃圾堆山,国家实验室项目全停。最终特朗普让步,重开政府,但墙钱还是没要全到手。 为啥美国老关门?说白了,就是联邦预算这套玩法太刚性。国会每年得批拨款,总统签字,要是谈不拢,就得停摆。这不像欧洲议会,预算过不去还能拖着走,美国法律明文规定,钱没到位,政府就得关。这制度听着荒唐,但也反映出美国政治的纠结劲儿,两党轮流执政,谁上台都想推自己的议程,不肯轻易妥协。关门次数多,说明问题根深蒂固,不是哪一届总统的责任。特朗普时代关了三次,拜登那会儿也来过一回,现在他二进宫,又重蹈覆辙。历史数据摆在那儿,关门平均持续8-10天,超过一周的少,经济损失累计上千亿,但每次都像狼来了,喊得凶,实际伤筋动骨的不多。 关键是,美国这联邦制玩得溜,各州自己就是小政府,联邦关门了,州里照样转。每个州都有独立预算、法律和行政体系,教育、医疗、警察、交通这些民生事儿,全靠州议会和州长拍板。联邦资金占州预算一小部分,关门时顶多耽搁点补助金发放,但州政府能自己垫付,或者挪用其他款项继续干活。拿加州来说,民主党大本营,关门期间他们直接从州库里掏钱,保住失业救济和学校运营。得克萨斯共和党州,也一样,边境巡逻照旧,州警上街维持秩序。纽约这种大州,联邦关门了,地铁公交照开,医院诊所不耽误事儿。数据显示,2018-2019关门那35天,州级GDP基本没波动,失业率稳得住,因为私营企业占经济九成,联邦雇员总共才两百万出头,全国劳动力两亿多,影响有限。 这就说到联邦制的牛处了,美国50个州就像50个小国,法律体各有特色,经济发展路径不一。联邦关门一年?那不可能,但就算拖几个月,州里也能扛住。比方说农业州,农场主靠州补贴和市场卖粮,联邦农业部关门,检查员少点,但州农业局顶上。制造业州,工厂流水线不停,联邦贸易数据晚点出,对订单影响小。 当然,关门也不是纯坏事儿,特朗普那句“很多好处”不是空谈。从管理角度,关门逼着政府瘦身,砍掉低效项目。2018那次,关门后联邦机构清理了上万份过期合同,节省预算。州政府也趁机优化流程,减少对联邦依赖。自由世界这理念,美国玩得就是分权制衡,总统国会互相掐架,看似乱,但避免一人独大。开门有开门的稳当,钱流转顺,服务不中断;关门有关门的紧迫,谈判桌上压力大,逼出妥协。比方说这次2025关门,特朗普威胁裁员,民主党赶紧让步,预算案里塞进移民控制条款。长远看,这套机制虽闹腾,但保持了活力,没让官僚体系僵化。
中国又抛美债了!这回的持有量再次创历史新低!特朗普气急败坏的喊话称,美国政府是要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