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返城,母亲怒骂:未婚先孕,不知羞耻! 可得知孩子身世后,竟然抱着孩子痛哭流涕,哥哥嫂子也抢着要抚养孩子...... 八年前,她和同龄人一起被分到陕北插队。 初到黄土高原,她一度感到难以适应。 幸亏当地村民赵砚田一家热情接纳了她。 赵家不富裕,但夫妻俩心眼好,把两个北京姑娘当亲闺女一样照顾。 1971年冬天,赵砚田的妻子闫玉兰临产时突发意外,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去世。 家里一下子天翻地覆,孩子嗷嗷待哺,赵砚田一时间手足无措。 邵红梅看着可怜的婴儿,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主动学着挤羊奶,一点点喂养孩子,夜里也守着他不让他哭闹。 渐渐地,孩子和她亲得不得了。她给小孩取名赵玉刚,希望他记住父母的恩情。 几年下来,邵红梅和赵家结下了深厚情谊。 转眼到了1976年,陕北连降暴雨,村里的种子库险些被淹。 邵红梅和赵砚田一起去抢救,没想到屋顶突然坍塌,赵砚田把她推开,自己却没能逃出来。 那之后,赵家的年迈亲人根本无力照料赵玉刚。 眼看孩子将要无依无靠,邵红梅毫不犹豫地决定,把他带回北京。 回到北京,家门一推开,母亲看到女儿怀里多了个孩子,气得直跺脚,骂她不懂事。 老一辈人思想传统,觉得这事太丢人。 邵红梅没有顶嘴,只是默默守着孩子。 等家人都回来了,她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说清楚。 母亲听后,眼圈一下就红了,把孩子抱过去不停地念叨“可怜”。 父亲虽然话不多,但还是认可了女儿的选择,家里人也慢慢接受了赵玉刚。 返城以后,邵红梅的生活并不好过。 社会观念保守,带着孩子找对象处处碰壁。 直到1979年,邵红梅才遇到一个理解她、愿意一起照顾孩子的伴侣,组成了新的家庭。 赵玉刚改了姓,和新家的兄弟姐妹一起长大,一家人相处得很融洽。 1993年,赵玉刚大学毕业。 那年夏天,邵红梅带着他回到陕北,为赵砚田夫妇扫墓,把自己的故事和盘托出。 赵玉刚听完,感动得说不出话,只知道紧握着养母的手。 往后的日子里,邵红梅退休,三个孩子各自成家。 每逢节假日,孩子们都带着家人回老院子聚会。 孙子孙女在院子里玩耍,邵红梅靠在椅子上,心里特别踏实。 她说,自己没有什么大本事,但能把恩人的孩子带大,家里人和和气气,就是最大的幸福。 其实,像邵红梅这样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感的普通人,在我国并不少见。 那个年代,知青插队、返城,经历了太多考验。 很多人和当地村民结下了独特情谊,返城时也把这份情义带了回来。 国家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帮助知青和他们的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经过这么多年,社会观念开阔了,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尊重这些特殊家庭。 邵红梅一直觉得,做人要有良心,不能忘了恩情。 她当年无怨无悔带回赵玉刚,不为别的,只觉得这是她该做的事。 几十年过去了,家人团圆,日子温馨,这对她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现在,谁再提起当年的事,家里人都只觉得自豪。 她说,人生再苦再难,只要心里有爱,路就走得下去。 这种善良、坚韧和担当,是许多普通家庭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我们国家一直传承的精神财富。 参考:46年前,那个承诺将4岁孤儿当亲儿子养的未婚女知青,如今怎样了——西部文明播报
北京,一员工上班上得好好的,突然收到了公司发来的解除劳动关系通知,称员工多次伪造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