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8岁的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影像,那时的他还没有成为

地缘历史 2025-10-02 10:46:27

1958年,18岁的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影像,那时的他还没有成为一名战士,青涩的脸上洋溢着憨厚的笑容。很难有人想到,这个有着阳光般笑容的青年背后,却有着异常悲惨的童年。   雷锋小时候,不叫雷锋,叫雷正兴。老家在湖南长沙望城县,家里是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原本一家五口,活着的时间凑起来都没几年。   他爸雷明亮是个老实人,干点挑货的活儿,结果抗战那几年,被日军刺了一刀,又被汉奸打了一顿,伤没治好,雷锋才七岁,他爸就走了。   他哥雷正德更惨,十二岁就去厂里当童工,天天吸粉尘,染上肺病,一年没撑过去。   最小的弟弟,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饿得皮包骨,刚出生就没了。   他妈张元满受不了地主家欺负,雷锋九岁那年,在屋后吊死了。   那天,雷锋一个人蹲在门口,眼睁睁看着人把他妈抬走,连哭都哭不出来。   从那以后,他就是个没人管的孤儿,靠捡破烂、讨饭过活。冬天没鞋穿,夏天穿麻袋,睡牛棚,吃野菜。   有人问他,那时候最怕什么?他只说了四个字:“饿,和冷。”   可问题来了,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在1958年站在大桥前笑得这么灿烂?   转折点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雷锋才第一次吃上饱饭。学校不要学费,衣服有人发,村里干部还安排他去读书。   几年后,他加入了少年先锋队,后来成了县委通讯员,天天骑着自行车送文件。他说:“是党把我从鬼门关拉出来的。”   到了1958年,他做了个决定,要去鞍钢。   那年全国都在搞大炼钢铁,雷锋写了封《决心书》,说要“为祖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到底”。   他还把名字从“雷正兴”改成了“雷锋”,“去鞍钢打冲锋”的意思。   这趟去鞍钢的路上,火车从长沙出发,11月13日上午到了武昌站。火车要换乘,他有大半天空闲,就和几个湖南老乡一起去看看刚建成的大桥。   桥很壮观,铁架子一层层往上翻,底下跑火车,上面跑汽车,雷锋站在桥头堡前,几乎是张着嘴在看。   他说:“原来全是钢铁呀!这得多少钢铁呀!”眼里全是光。   照相馆就在桥下,是国营的,拍一张要0.8元,算当时不便宜。可雷锋还是掏了钱。   陪他去的杨必华记得,他当时说:“这桥就是新中国的本事,一定要留个纪念。”   那张照片后来被收进了他生前最喜欢的三张照片里之一,其他两张,一张在天安门,一张在沈阳军营。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他就是靠报效国家才被人记住。其实没那么简单。雷锋不是空喊口号的人。他真干事。   到了鞍钢,他干最脏的活,装矿、挑煤、修车,没叫过一声苦。别人午休,他看书;别人偷懒,他去帮工友挑水。   队里有个腿脚不方便的老大爷,谁都不愿意搭理,雷锋天天帮他提饭送水。   有人问他图啥,他说:“我小时候没人帮,现在我有力气了,我帮别人。”   1959年,他参军了。部队在辽宁,他干的是汽车兵。   第二年,入了党。那时候的雷锋,才二十岁,已经是团里的“节约标兵”“模范共青团员”。   他日记里写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可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一次倒车时,因事故不幸牺牲,年仅22岁。   部队后来给他追记了二等功,还专门整理了他的日记。第二年,毛泽东亲自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走后,那张站在武汉大桥前的照片,被登在了《长江日报》上,还多次被展览。   2012年,他的战友乔安山说:“雷锋特别喜欢这张,他说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如今,那座大桥还在,照片也还在,但照片上的人,早已远去。   你问我,一个人能不能靠一张照片留下记忆?   我说,如果那个人是真的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别人,那照片就不只是照片,是一座桥,是一种精神,是活在我们心里的“雷锋”。

0 阅读:9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