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琉球举办孔子诞辰2576周年纪念仪式!没想到我国曾经的藩属

可爱卡梅伦 2025-10-02 09:48:18

2025年9月28日,琉球举办孔子诞辰2576周年纪念仪式!没想到我国曾经的藩属国琉球国在二战中被日本强行吞并后至今还保留着纪念孔子诞辰的仪式。 9月28日,在琉球那霸市久米至圣庙,当地的琉球人自发的举办了孔子诞辰2576年纪念仪式,这些民众戴着传统的琉球头巾,以示隆重。孔子在琉球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孔孟之道乃我中华文化,在琉球弥久久不衰。 —— 照片里,白发老爷子把牛角帽带压得低低的,领着一群穿蓝布衫的小学生,齐声念《论语》。童声飘在久米庙的灰瓦上,像海风里突然响起的古筝,叮叮当当撞进耳朵。我站在旁边,手机举了半天忘了按快门,心里只剩一句:这调调,山东曲阜听得到,福建泉州听得到,可这是那霸——日本冲绳县的那霸。 别奇怪,冲绳人自己倒挺坦然。卖甘蔗汁的大婶找给我零钱,顺口一句:“孔子是我们老师呀。”她说得轻描淡写,像在聊隔壁邻居。我追问,她指着巷子深处:“三百年前,我们祖先就从福建把至圣像请过来,年年拜,风雨无阻。”一句话把我打回课堂——历史书确实写过:明清两代,琉球使节搭木船漂洋过海,先到福州,再转运河进北京,一路扛着贡品,也扛着对儒学的敬畏。那时候,北京紫禁城的龙椅换了几个人坐,可孔庙的香火始终不断,琉球使臣就在香烟缭绕里磕头,把“礼义廉耻”四个字原封不动搬回岛上。 久米至圣庙就是当年的“快递终点”。走进去,第一眼是块斑驳的黑匾——“斯文在兹”,落款写着康熙年间。木头已经被海虫啃得坑坑洼洼,可字迹倔强地留在那儿,像在说:我活过。庙不大,两进院子,正殿供着孔子,左右是孟子和曾子,彩塑漆掉了一半,露出泥胎,却没人想补——“就让他老着,老得真实。”庙里义工、七十岁的宫里先生这样解释。他递给我一册手写《乡约》,封面墨迹淡得快看不见,翻开,条条框框全是儒家日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最底下是一行小字:光绪二十年,琉球国久米村父老同立。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展览品,是人家祖传的“使用说明书”,一直用到现在。 仪式开始,鼓声咚咚,像心跳。七个穿红袈裟的“祝生”排成一行,手里拿的不是木鱼,是春秋时代的竹简,边走边唱《迎神乐》。调子古拙,尾音拖得长,海风一吹,碎成无数片,又像在天空重新拼成一张网,把在场的人全罩进去。我也跟着张嘴,却发不出声——语言不通,可那旋律莫名熟悉,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听老人用福州话念《三字经》。那一刻,地理课本里的“东海岛屿”与“闽江口”突然连成一条看不见的河,河水叫“汉字”,叫“礼仪”,也叫“乡愁”。 最打动我的是献帛环节。白绸子被轻轻放在供桌上,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名字——不是高官显贵,全是普通琉球姓氏:新垣、仲宗根、我喜屋……宫里先生告诉我,每家捐一寸布,寸寸相连,就成了“万民帛”。他说:“孔子教我们‘敬’,不是怕,是把别人放在自己心里。”一句话,把我这个看热闹的外来人钉在原地。原来文化传承不靠大喇叭,靠一针一线,靠家家户户愿意把名字写在一起。 可现实也打脸。庙外大街上,药妆店循环播放日语广告,年轻小伙染金发滑滑板,一问三不知——“孔子?啊,好像课本里有。”甚至有位冲绳大学女生私下吐槽:“政府拿祭典当旅游招牌啦,每年拉我们穿古装照相,拍完就散。”我听着,心里五味杂陈:一边欣慰仪式还在,一边担心它变空心戏台。更尴尬的是政治暗流。当地媒体来采访,镜头一对准我,记者就问:“作为中国人,您怎么看待琉球保留中国遗风?”我支吾半天,只能打太极:“文化像水,流到哪算哪,喝的人记得源头就好。”转头却看见庙里保安警惕的眼神,才意识到:在夹缝里唱古调,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智慧。 离开那霸前夜,我跑去海边。月光铺在黑浪上,像一面碎镜。我脑子里乱糟糟:如果哪一天,久米庙的匾额被换成“东亚文化会馆”,竹简变成塑料道具,献帛环节改成cosplay走秀,我们还能说“孔孟之道在琉球”吗?又或者,文化本就随遇而安,只要还有人肯念一句“学而时习之”,就算仪式改头换面,它也还活着?海风没给我答案,只把咸腥味灌进喉咙,像逼我咽下所有疑问。 回国飞机上,我翻看相机,无意拍到一张照片:庙里,一个琉球小女孩踮脚去摸孔子像的胡须,她妈妈蹲在一边,帮她把滑落的传统头巾重新系好。母女俩神情专注,像在完成某种接力。我忽然有点释然——也许传承的真谛,就藏在这一踮、一蹲里:不需要宏大叙事,只要大人愿意蹲下身,孩子愿意伸出手,文化便会在指尖与指尖之间,悄悄续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