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陵园祭:这一日,我们与英烈相逢 二零二五年九月三十日,九时许,我们来到了重庆市潼南区杨闇公烈士陵园。适逢潼南区委、区政府组织的烈士纪念日活动,园内银杏飘香,鸟语婉转,各种植物映衬得整个陵园庄严而肃穆。 穿行在陵园中,但见松柏苍翠,绿树如茵。蜿蜒的银杏小径上,落叶如金;微风拂过,桂花的香气沁入心脾,仿佛自然的馨香也在为这场祭奠调制最庄重的芬芳。那些青翠的塔柏,一棵棵挺拔而立,恰似烈士们高大的身影,伟岸地屹立在时光深处。我忽然明白,这满园的生机,不正是对长眠者最好的告慰么? 跟随着人群,我们来到了杨闇公烈士塑像前。他身着长衫,披着围巾,面色坚毅,目视前方,仿佛仍在向世人宣讲革命的道理。塑像周围的题词墙上,刻满了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一字一句,寄托着后人对烈士的敬仰与怀念。 在陵园的北侧,是一片烈士墓群。据介绍,这里安葬着在全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中牺牲的潼南籍烈士。而今日,潼南区也将首批零散安葬的15名烈士迁葬于此,让他们有了共同的安息之所。这些烈士中,既有为新中国成立牺牲的革命战士,也有在执行任务中献身的治安联防队员。他们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冲锋在前、抛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和平与安宁。 不远处,那面纯铜铸成的“血洒佛图关”浮雕墙,静静诉说着杨闇公烈士最后的壮烈。长12米、高4米的画面,再现了1927年3月31日杨闇公在重庆打枪坝领导群众抗议英美军舰炮轰南京的场景,以及他4月6日在重庆佛图关英勇就义前的光辉形象。 凝视着浮雕,我的思绪飘向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1927年“三三一”惨案中,杨闇公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酷刑折磨,他坚贞不屈,牺牲前怒斥敌人:“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可绝不能丝毫动摇我的信仰。我的头可断,志不可夺”。那年,他年仅29岁。 伴随着《思念曲》婉转低回的旋律,纪念仪式开始了。全场肃立,行注目礼,每个人的眼神都写满了敬仰与哀思。 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全场齐声高唱国歌,歌声在陵园上空回荡,仿佛在向英烈们保证:这盛世,如您所愿。接着,少先队员们唱响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稚嫩而坚定的声音,为英烈而歌、向忠魂致敬。这一刻,我看到了传承——从牺牲到新生,从过去到未来,红色血脉就这样在无声中流淌。 我注意到,陵园的设计处处蕴含着象征意义:弯曲的陵道,象征着杨闇公烈士艰难曲折的革命人生;99级台阶,代表着他毕生追求的革命之路;而从最后一层平台走向杨闇公烈士墓的29级台阶,则对应着他短暂而辉煌的29年生命。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这位革命者不平凡的一生。 眼望着今日潼南的安宁景象,我不禁想起杨闇公当年坚定选择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时写下的心声:“始知马克思学说真谛所在……着实是至理名言”,因而“不得不使我信念坚定”。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他在艰难困苦面前勇敢无畏,直至献出生命。 烈士纪念日活动结束了,我们缓缓走出陵园,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回望这片庄严的土地,我忽然明白:烈士陵园不只是安放遗骨的地方,更是精神的栖息地,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那些为理想献身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祖国大地,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杨闇公的点点滴滴,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父亲,一个著名的大商人,杨淮清。为什么想起他?因为杨淮清当年做生意的根据地,在双江古镇。而另外一个古镇崇龛古镇上,也活跃着另外一位商人,他的名字,叫傅启孝,他的外号叫傅粮贩子。他,就是我的曾祖父。傅粮贩子有三个儿子,今天,我到潼南来喝喜酒,就是傅粮贩子第二个儿子傅定是的后代。傅启孝与杨淮清的故事,在我的族谱中就有清晰的记载,他们是生意上很好的合作伙伴…… 桂花依旧飘香,松柏依然苍翠。铁树开花,银杏飞舞,大自然以其永恒的韵律陪伴着长眠于此的英烈。而我们,将带着从这片红色土壤中汲取的力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传承那份“马掌铁”的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离开时,我默默告诉自己:会再来的,在某个秋日,带着对生活更深的领悟,来与这些不朽的灵魂聊聊家常,说说今日之中国,今日之盛世。
潼南陵园祭:这一日,我们与英烈相逢 二零二五年九月三十日,九时许,我们来到了重
本康世界
2025-09-30 17:45: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