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美国在咱们周边部署核武器和导弹的事儿,让我想起当年搞北斗系统的时候。美方曾

百日依山尽 2025-09-30 17:30:31

这两天美国在咱们周边部署核武器和导弹的事儿,让我想起当年搞北斗系统的时候。美方曾扬言说,若到了必要关头,便会对我国的北斗卫星实施打击。不过,自2007年我国动用东风-21导弹成功击落一颗本国废弃卫星后,这种挑衅性的言论,他们就再也没有提起过了。 北斗系统的诞生源于对技术自主的迫切需求。1993 年 “银河号” 事件中,GPS 信号的突然中断让中国意识到依赖外国导航系统的风险。1994 年,北斗项目正式立项,从 2000 年北斗一号提供区域服务,到 2012 年北斗二号覆盖亚太,中国逐步搭建起自主导航网络。 这一进程触动了美国的技术垄断利益,GPS 长期占据全球导航市场主导地位,北斗的崛起被视为对这一格局的挑战,威胁言论随之出现。 2007 年 1 月 11 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行动给出了明确回应。一枚开拓者 1 号火箭携带动能弹头,以 8 公里 / 秒的速度冲向太空,精准击毁 863 公里轨道上的废弃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C。 这次试验是 1985 年美国同类试验后,全球首次成功的人造卫星拦截行动,证实了中国的反卫星技术能力。外界后来了解到,此次试验使用的技术与东风 - 21 导弹存在技术关联,这款导弹由此新增了反卫星用途的相关研发方向。 试验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证实事件存在,认为与民用太空合作精神相悖。俄罗斯、日本等国也纷纷表态,关注太空军备竞赛风险。中国外交部则明确表示,试验不针对任何国家,中国始终主张和平利用太空,反对太空武器化。 事实上,中国早在 2001 年就曾在日内瓦军缩会议上提出反对太空军事化议案,却因美国反对未获通过。2008 年,中国与俄罗斯联合提出相关条约草案,持续推动太空安全规则构建。 试验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美方态度的转变。此前频繁出现的打击北斗卫星言论逐渐消失。这一变化背后,是美军对自身卫星依赖的清醒认知。 美军作战体系高度依赖太空卫星,从通信、导航到侦察,550 枚在轨卫星支撑着全球军事部署。中国反卫星能力的展现,让美方意识到卫星系统的脆弱性,任何针对北斗的行动都可能引发对等回应,GPS 同样面临风险。 北斗系统并未因外部压力停滞发展。2015 年北斗三号建设启动,2020 年完成全球组网,如今已为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 与 GPS 相比,北斗具备定位与通信双重功能,短报文服务在紧急情况下可提供关键通讯支持,这些特性让其在民用与军事领域都具备独特价值。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中,北斗为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精准导航支持,成为技术输出的重要载体。 从威胁言论到务实面对,美方态度的转变折射出技术实力带来的话语权变化。北斗系统的全球组网与反卫星技术的成熟,共同构成了维护技术安全的底气。 中国用行动证明,和平利用太空的主张需要实力支撑,而技术自主则是参与全球太空治理的基础。如今,北斗依旧在太空平稳运行,那些曾经的威胁言论,早已被更理性的对话与合作所取代。

0 阅读:8

猜你喜欢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