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入中国的白俄罗斯难民,后代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2024年黑龙江逊克县,董德

繁梦间 2025-09-30 16:58:30

涌入中国的白俄罗斯难民,后代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2024年黑龙江逊克县,董德升亮出自己的身份证,民族那一栏清清楚楚写着“俄罗斯族”,可他一开口,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腔调。 这事儿不奇怪吗?一个金发碧眼的群体,怎么就如此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背后,可不只是一段逃难史那么简单。 故事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1917年俄国一声炮响,红白军内战开打,后来白军输了,支持白军的贵族、军官和普通百姓在国内待不下去了,从1920年代开始,浩浩荡荡约20万人,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 他们有的从黑龙江进入哈尔滨,有的翻过新疆的伊犁山口,有钱的则直接坐船到了上海。 当时的中国官方,从北洋政府到地方军阀,态度都很实在:只要你能为我所用,那就留下,新疆的都督杨增新和金树仁,就把几千名战斗力爆棚的白俄士兵收编,组建了“归化军”,用来平定叛乱、守卫边境,甚至还让俄国军官直接指挥中国士兵。 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份“好运”,那个叫谢苗诺夫的白军头领,也想在东北靠着日本人的势力反攻苏联,结果1921年就被红军打跑了,能被“收编”还是被“驱逐”,全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这种实用主义,客观上给了这群没国籍的人一个活下去的制度框架。 为了管好这批人,官方也没闲着,1921年起,哈尔滨、天津这些地方就设立了“俄国侨民事务机构”,负责登记身份、安排工作,这可不是救济,是正儿八经地把你纳入管理。 但对普通难民来说,生活依然残酷,董德升的爷爷初到哈尔滨,一家人只能睡在桥洞下,靠拉洋车、帮厨混口饭吃。 在上海,昔日的贵族军官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了街头卖艺的,当地人还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罗宋瘪三”,阶层塌陷得太快,许多俄国女性为了生计,不得不去舞厅当乐手或者伴舞,在天津,一些白俄甚至自发组成志愿军,为租界巡逻,换取一份安稳。 但中国人骨子里的包容,慢慢让边界消融了,尤其是在新疆伊犁,通婚变得特别普遍,到1925年,光伊宁周边就有几百个“俄国媳妇”,走进这些家庭,会看到东正教的十字架和中国的年画挂在同一面墙上,一点也不违和。 餐桌上的融合就更有意思了,哈尔滨人现在爱吃的“列巴”大面包,配上东北大酱,味道绝了,俄罗斯族的年夜饭,桌上既有酸菜馅的饺子,也有香喷喷的烤火鸡,孩子们照样拿红包。 董德升的儿子就在哈尔滨开了家餐厅,菜单上锅包肉和红菜汤是绝对的招牌。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种融合上升到了家国层面。许多俄裔选择拿起武器保卫中国,哈尔滨的俄裔利用语言优势给八路军传递情报,新疆的“归化军”则成了边境线上的一道屏障,日本人当年也想招募白俄组建伪军,但绝大多数人都拒绝了,很多人因此南下躲到了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选择:回苏联,还是入中国籍,董德升的爷爷毫不犹豫地领了中国身份证,1953年这个群体被正式命名为“俄罗斯族”,从法律上彻底成了中国人。 所以再看董德升,就会明白,他的身份认同不是一句空话,这背后,是上百年来官方的接纳、民间的互动和文化的交融,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种中国的地,交中国的税,孩子读中国的书。 把异乡活成了故乡,这不是遗忘,而是一种更深刻的新生。 以上信息来源于环球网 改变世界的“一声炮响” 上游新闻 希望的田野丨网红“彼得大叔”,用镜头记录边境乡村

0 阅读:155

猜你喜欢

繁梦间

繁梦间

不被定义,庆幸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