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我们对付中国,不是去和它打仗!"美国驻北约前大使凯·贝利·哈奇森的这句

士气沉沉 2025-09-30 11:49:25

[微风]"我们对付中国,不是去和它打仗!"美国驻北约前大使凯·贝利·哈奇森的这句话,像块石头砸进国际舆论池。她直言不讳:中国那支庞大陆海空三军,加上数不清的导弹和核弹头,现在硬碰硬? 美国胜算渺茫。这位前大使看得透军事对抗的死胡同,可她话锋一转,亮出了自以为的"杀手锏"——砸烂中国经济。 华盛顿论坛上,她曾放言,只要美欧资本集体撤出、商业往来彻底断绝、就业机会釜底抽薪,中国内部必然大乱。这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可惜,她拨错了时代的琴弦。 哈奇森的"经济摧毁论"听起来惊悚,却带着浓厚的冷战滤镜。她似乎忘了,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依赖外部输血的"世界工厂"。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登顶全球第一,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专利数量连续五年领跑世界。 这些硬核产业,靠的是自身研发投入和完整产业链支撑,不是靠谁施舍的订单。美欧资本真要撤?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用行动投了票——去年底,他们在广东湛江的百亿欧元一体化基地正式投产,这是巴斯夫全球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 资本逐利而动,哪里有稳定市场、高效供应链和持续创新力,它就流向哪里。哈奇森以为撤资是"断粮",现实却是,全球产业链深度嵌套,强行剥离的代价,美欧企业未必承受得起。 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的韧性远超哈奇森的想象。她口中的"内部动荡",建立在"外部休克"的假设上。 但看看中国近年的布局: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覆盖城乡的5G网络、世界领先的光伏产业和特高压输电技术,这些基础设施构筑的内循环系统,让经济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当美国试图在芯片领域"卡脖子"时,长江存储的232层NAND闪存芯片已实现量产,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良率稳步提升。技术封锁倒逼出的自主创新,反而让中国在关键领域加速突破。哈奇森的算盘,没算到中国经济的"内功"有多深厚。 哈奇森的言论,暴露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误判——她仍用零和博弈的旧思维,看待一个深度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美欧撤资?全球供应链的"去中国化"喊了多年,结果呢? 苹果公司虽将部分产能转向印度,但最新款iPhone的核心组件,超过一半仍依赖中国供应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不仅是其全球产能最高的基地,更是出口欧洲的关键枢纽。 强行切割商业往来?受伤的绝不止中国一家。美国农民会失去大豆出口的最大市场,德国汽车厂会丢掉利润增长引擎,法国奢侈品集团会痛失高端消费主力。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剧本,美欧民众会答应吗? 哈奇森的"经济摧毁论",更像是一厢情愿的战略恐吓。她低估了中国经济的体量、韧性和适应力,更忽视了全球化时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实逻辑。 当东风导弹的威慑让军事冒险成为泡影,经济脱钩的算盘又撞上产业融合的铜墙铁壁,美国某些政客是否该反思:对付中国,究竟该用怎样的新思维? 是继续沉迷于过时的遏制幻想,还是学会在竞争中寻找共存之道?这盘大棋,下一步该怎么走,或许比哈奇森拨动的算盘珠子更值得深思。你觉得,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真有谁能独善其身吗?

0 阅读:501

评论列表

黄同学

黄同学

2
2025-09-30 12:53

到那时我们发动战争,逐笔清算搞事国家,带动物资全流转!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