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本不想杀关羽,是吕蒙擅自做主下的杀手?被骂了千年的吕蒙,其实就是个背锅的。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率荆州的主力部队向北进发,将曹魏名将曹仁围困在樊城之内。曹操大惊失色,派于禁率新编练的三万人马南下增援,不想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打了一个全军覆没。 此时的关羽 “威震华夏”,声势颇为惊人,可他想不到的是,最大的威胁却来自背后。 当关羽这边连战连捷之时,东吴的孙权动手了,大将吕蒙让士兵伪装成商人,一一招“白衣渡江” 的计策,轻易的抄了关羽的后方,袭占了江陵。 得手后的,吕蒙其实根本没打算和关羽正面硬拼。攻克江陵之后,他忙着安抚城中百姓、释放被关押的于禁等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巩固新占领的地盘上。 真正奉命拦截追杀关羽的,是潘璋和朱然两位将领。 再者,后来关羽被俘的时候,吕蒙根本就不在现场。因为那时的吕蒙已经在江陵生病了,病情严重到孙权不得不多次派人去问候。 一个卧病在床、连起身都困难的吕蒙,怎么可能 “擅自” 下令处死关羽呢?很明显,这是演义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虚构出来的情节。 关羽被抓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他带着十几个骑兵从麦城突围出来,结果在章乡被潘璋手下的将领马忠用绊马索活捉。 对关羽之死,《三国志》中用了 “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来记载,而这个命令的下达者,显然就是孙权。 孙权决定杀死关羽,绝不是一时冲动的举动。首先是为了 “断绝后患”,关羽对荆州的情况了如指掌,不管是水战还是陆战,他都样样精通。要是把他放回益州,迟早有一天他会率领蜀军卷土重来,东吴刚刚到手的荆州根本无法稳定。 而且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想要劝降他根本不可能,把他软禁起来又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孙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他杀了。 其次是为了 “依附强者”,当时孙权的官职非常尴尬,仅仅是个 “讨虏将军”,连个正式的爵位都没有,他在江东的“合法性”,全靠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留下的威望支撑。 这时的孙权,有投靠曹操换取认可,而杀死关羽,就是送给曹操最好的 “投名状”。 于是,关羽一死,孙权立刻把其首级送给曹操,如愿换来了 “骠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 的封号和赏赐。 把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背后是孙权深深的算计,可以让刘备把仇恨转移到曹操身上。 不过,孙权的算盘打得精明,却被曹操轻松识破。曹操下令厚葬关羽,如此一来,刘备这边也就说不出什么了。 刘备在关羽死后第二年,亲自率领大军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遭遇惨败,让蜀汉的精锐力量损耗大半。 不过,孙权投靠曹魏的企图也随后破灭了,曹操去世后,曹丕立刻派遣三路大军进攻东吴,在这种情况下,东吴不得不和蜀汉再次修好。 在这场风波中,最冤枉的要数吕蒙了。他在关羽死后没多久就生病去世了,年仅四十二岁。可千百年来,因为 “白衣渡江” 的计谋以及 “杀害关羽” 的黑锅,他成了背信弃义的代名词。 但只要翻开史料就会知道,吕蒙只不过是个执行君主命令的将领,真正的决策者是孙。 很多人认为 “孙权本来不想杀关羽,是吕蒙擅自做主下的杀手”,其实这种想法都是被演义、影视剧带偏了。 在正史的记载中,是找不到 “孙权叮嘱不要杀关羽” 的相关内容,反而到处都能找到证据,证明孙权才是幕后真正的凶手。 吕蒙之所以会背上这个黑锅,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偷袭荆州的直接执行者,另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后来被逐渐神化,世人需要找一个 “凶手” 来发泄不满和唾骂。而孙权作为东吴的君主,后人在评价他时,往往更看重他建立的 “功业”,却忽略了他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 其实,关羽的死亡,是孙权为了扩充地盘、不惜撕破盟约的结果,吕蒙不过是个替“老板”承担骂名的 “背锅侠” 罢了。
曹操问贾诩:“你为啥想不出‘白衣渡江’这样的计谋?”贾诩回答:“我虽说叫做‘毒士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