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卖给我国的一架“黑鹰”直升机,飞行时间才300多小时就在青海坠毁。很快,专家发现飞机失事竟是因为一道刀痕。但是在证据确凿之下,美国人不仅死不承认,还接连出尽阴招,试图阻止我国进一步调查和索赔。 先说说这批黑鹰的来头吧。那会儿中国航空工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原补给全靠人背马驮,效率低风险高。黑鹰一到,情况大变。1985年,它第一次飞进墨脱,那地方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直升机穿越多雄拉山口这个“鬼门关”,一下就把一年的补给物资扔到当地,牧民们抬头看天,眼睛都直了。黑鹰的T700发动机是关键,海拔高氧气少,它还能保持稳定输出,这在当时全球都没几款能比。引进后,中方工程师没闲着,赶紧上手维护和培训,从格尔木基地开始,拆零件、测参数,一步步适应高原条件。 到1987年,黑鹰队已经飞了上千小时,证明了自己是高原上的硬货。可偏偏在10月8日,这天青海天气晴好,一架编号831的黑鹰从格尔木机场起飞,载着摄制组去拍纪录片《柴达木之光》,目的地西宁。飞机升空后,一切正常,飞行高度4000多米,戈壁景色一览无余。谁知飞到都兰县诺木洪乡上空,尾部突然出问题,传动轴断了,尾桨失控,机身打转下坠,砸在地上断成三截。结果呢,三名机组成员当场没了,十五人受伤,飞行时间才331小时49分。这么短的寿命,对于一架价值千万的军机来说,简直是天大笑话。 事故一出,中方动作快,空军飞行事故调查组立刻赶到现场,残骸拉回格尔木实验室细查。起初,大家怀疑是高原气流或操作失误,但黑匣子数据清清楚楚,飞行员操作标准,问题出在机械上。重点检查尾桨传动轴,这玩意儿是直升机平衡的关键,轴上居然有道刀痕,宽0.5毫米、深0.06毫米,就跟头发丝似的细小,却致命。专家用电子显微镜放大看,痕迹边缘有工厂加工的毛刺,不是飞行磨损留下的,而是出厂时没检查干净。光谱分析一做,材料成分和原厂钢材一模一样,这刀痕成了疲劳裂纹的起点,高循环载荷下慢慢扩展,331小时就扛不住了。结论出来了:制造缺陷。搁谁身上都得火大,这不是卖了个次品吗?中方立马通知美方,10月11日就发函,邀请联合调查。美方10月27日派专家组来,表面上合作,骨子里开始耍滑头。 西科斯基公司这头,反应慢半拍,还带点傲慢。他们的代表一来,就先甩锅,说中方维护不当,油品有杂质,颗粒磨损了轴。证据呢?他们列了长长一串调查表,100多页,里面全是引导性问题,想把责任全推给买家。联合调查启动,双方约定10项程序,包括油料化验、轴体检测啥的。中方早有准备,现场收集的油液样本干净得很,化验结果直接打脸美方。美方又变卦,说尾减速器里有个开口销是“外来物”,导致断裂。中方工程师不慌,拆开对比原厂图纸,证明那销子是内部零件折断的,不是外物。 僵持中,美方还提了个狠招:保修期过了4个月21天,不管了,得把残骸全运回美国“独立验证”。这明显是想销毁证据,或者拖时间。中方哪能答应?调查组组长尤新上校带队,死磕技术细节,用显微镜照片和谱线图摆事实,证明刀痕是生产线上刀具划的,不是使用中形成的。美方专家看证据,脸都绿了,但嘴硬到底,代表白瑞士一度拍桌子,说中方在“讹诈”。谈判桌上,气氛剑拔弩张,中方强调证据链完整,威胁走国际仲裁法庭,美方那边通过外交渠道施压,想冻结中方进一步取证。整整两个月,拉锯战天天上演,美方换了三轮律师,抛出各种借口,从油品到天气,全都试了,就是不认账。 那时候中美刚建交没几年,合作大门好不容易开条缝,谁也不想闹僵。尤新上校这人,是中方技术骨干,早年从基层维修干起,六十年代就搞高原试飞支持,八十年代参与黑鹰验收,在天津港亲手测过首批机体的焊缝。到事故时,他已经是上校,负责质量监督,手上日志本记满飞行小时和维护周期。就是他,指挥团队夜以继日校准仪器,汗水滴键盘上也不停,硬是把铁证攒齐。 美方拖到12月22日,终于扛不住,签了赔偿协议:300万美元现金,外加等值航材。协议里,中方答应10年内不公开细节,这也算给面子。赔偿到账后,直接投到剩余黑鹰的检测设备上,避免类似隐患。西科斯基这公司,典型的军工巨头,卖装备时吹得天花乱坠,出事了就推三阻四,不肯轻易认栽。他们的反应,暴露了技术转让中的猫腻,那年代美方对华出口,总带点小动作,配件供应也卡脖子。赔偿了事儿没完,黑鹰队继续干活,但这事故像个警钟,敲醒了中方对进口装备的警惕。
美国卖给我国的一架“黑鹰”直升机,飞行时间才300多小时就在青海坠毁。很快,专家
恰似江楼月
2025-09-29 00:33: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