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失败的将军。九次北伐没能成功,最后还劝钟会造反,结果落得个身死国亡。按理说,这样的人物该被钉在耻辱柱上,可奇怪的是,后人却给了他孤臣硬骨的名声,还把他和忠烈联系在一起。
这背后并不只是情怀作祟。姜维一入蜀,就把自己和诸葛亮的遗志绑在了一起。明知道大势已去,他也要死守汉中,盯住陇右,拼命北望关中。在别人眼里是白折腾,在他心里却是守承诺。他九次出兵换来的不是捷报,而是让蜀地和东吴多撑了几年气。他修路屯粮,照顾士卒,打了败仗也能带兵回来,这些不起眼的事,正是让军心没散的关键。
再加上史书与小说的渲染,他的形象被一步步推高。陈寿写得冷,裴松之补了细节,《三国演义》更是把他塑造成诸葛亮的接班人。文人赞他,百姓念他,他就成了“虽败犹荣”的象征。哪怕输了,骨气还在,这就是后人记住的姜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