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砍下他的双腿,用长长的铁钉牢牢将他钉在墙上。受尽折磨的他假装投降,实则在争取时间,因为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做。 说起罗树甲这个人,得从他的早年说起。他1878年出生在湖南耒阳哲桥樟树桥一个普通农家,那时候地方穷,家里勉强维持生计,但他从小就显露出不一般的劲头。父母虽没啥钱,但请了私塾先生教他识字念书,他学得特别用功,尤其对历史和兵书感兴趣,总想着国家弱小,外敌欺负,怎么才能站直腰杆。长大后,他没走寻常路,直接投军,1919年已经41岁了,还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当了个“老学员”。学校里教战术、操练,他埋头苦干,毕业后先在张宗昌部队干见习军官一年,摸索基层当兵的门道。 北伐打响那年,1926年,罗树甲正式上场,进了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四师,当少校营长。部队从长沙打到岳阳,专挑吴佩孚的部队下手,歼灭了不少敌军。他带兵时讲究实打实,赏罚清楚,士兵跟着他冲锋时总有股子干劲。武汉拿下后,他升上校团长,管第八军第二师第三十团,继续往前推。北伐那几年,他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积累了不少带兵经验,也攒下战绩。 罗树甲这人没忘本,家底薄但一有钱就想着回馈乡里。1929年他捐了2000银洋给衡阳广湘中学,还两度当校长。抗日打起来后,他又捐田租500石,办起衡平小学,想让本地孩子多读点书。后来还试着建衡平中学,可省里没批,就搁浅了。这些事说明他不光打仗,还想着长久根基,教育后辈。 抗日战争一爆发,1937年7月卢沟桥枪响,罗树甲立刻转战前线。10月他任长沙市防护团副团长,负责本地防空和民兵训练。11月又去岳阳布置防空工事,那时候日机到处轰炸,他得协调民工加固屋顶、挖掩体。1938年5月,他升第八十七军一一九师中将师长,带队去安徽合肥。那里有大蜀山战役,日军占了高地,想切断中国军队后路。他指挥南北两路部队反击,部队分头包抄,硬是把高地夺回来,歼灭日军800多人。这仗打得凶,山坡上弹坑到处是,但收复失地后,他得了嘉奖,部队士气也上来了。 同年10月,台儿庄战役拉开,罗树甲率部支援。战场在山东,运河边泥地难行,他调整火力点,夜里突袭日军第六师团,收复安徽潜山县等地。日军装备好,飞机坦克齐上,但他用侧翼包抄和近身肉搏拖住敌人,为主力争取时间。武汉保卫战接着来,他又上阵,灵活用地形周旋,消耗日军弹药和人力。虽然武汉最后丢了,但拖延了日军南下脚步,为大后方转移赢了宝贵几个月。1939年,他升第十八军副军长,还兼军委会中将参议,驻湖北沙市宜昌一线。那里江水宽阔,他巡视河防,指挥挖战壕、架桥运弹,防日军水陆并进。 1941年5月,宜昌作战打响,日军从三路夹击,他率部死守。战斗胶着,炮火连天,部队冲坡道近战,全军几乎拼光,他本人也负伤,好不容易脱险。伤重后,他暂时离开前线,回耒阳休养。那几年身体每况愈下,但国家事他一刻不松懈,总关注战场动态。日军在太平洋扩张,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英国加入,战局变了,中国战场牵制日军百万主力,让他们没法全投太平洋。罗树甲知道这点,觉得中国扛住了,就能帮盟军减轻压力。 转眼1944年,日军发起“一号作战”,打通大陆交通线,从衡阳到广西一路南下。国民党部队溃败,耒阳陷落。罗树甲在家养病,行动不便,直接被俘。日军先把他关在淝永乡谢家村一个临时牢房,关了两个月。起初他们没认出他是谁,就当普通老头。后来有叛徒指认,说他是抗日中将副军长,日军眼睛亮了,想拉他当汉奸。开始是威胁利诱,许高官厚禄,他一口回绝。日军气急,先用刀砍断他两足大趾,血流一地,他硬扛着没松口。 几天后,日军变本加厉,用刺刀刺穿他两手掌心,侮辱折磨得不成人样。他还是不屈。接着,他们直接砍掉双腿,用长铁钉钉在墙上,让他吊着受罪。铁钉锈迹斑斑,穿肉入骨,那痛不是人能忍的。日军围着看热闹,踢打残肢,牢房外风吹雨打,他就这样挂着,呼吸都费劲。 在这种绝境下,罗树甲开口了,说给几天时间考虑,给个答复。日军以为得手,放松看管,撤了些兵。他抓住空子,暗中买通狱卒,用藏的碎银换药。那狱卒是本地汉奸,平日贪小便宜,收了钱就出去弄来一包,里面有砒霜和鸦片。几天过去,他把粉末混水咽下,毒发腹痛如绞,血从嘴渗出,身体蜷着不动了。日军开门一看,尸体凉透,他们脸色铁青,拖出去草草埋了。罗树甲就这样走了,享年64岁。那年他本该在家安度晚年,却因民族大义选了这条路。 抗战胜利,1945年8月日本投降,耒阳乡亲们听到消息,抬棺去接遗骸。从乱葬岗挖出骨殖,洗净安放。葬礼在哲桥畔罗家湾办,村民自发捐钱,锣鼓队在前,孩童撒纸花,老人扛香烛。队伍从村口排到土丘,烈日下大家汗流浃背,焚纸时灰飞满天。棺盖合上,锄头填土,丘上种松树,根深象征不朽。石碑竖起,刻他生平战绩,风吹尘土,碑文历历。远近赶来的人带花篮,菊花散落,队伍绵延几里。孩童摸碑听老人讲旧事,那仗怎么打的,怎么牺牲的。
敌人砍下他的双腿,用长长的铁钉牢牢将他钉在墙上。受尽折磨的他假装投降,实则在争取
纸短情长啊
2025-09-28 06:36:21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