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是轻易不出手,出手就照着七寸去的! 外媒9月19日报道:“中国欧盟商会披露,中国稀土供应延迟,令欧洲企业因原料短缺,被迫停产。 先得说清楚,稀土可不是普通的 “土”,它是 17 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小到手机屏幕、新能源汽车电池,大到风力发电机、战斗机引擎,都离不开它。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有多强?全球已探明的稀土储量里,中国占 36%,但产量却占了全球的 58%,更关键的是,中国还掌握着稀土冶炼分离的核心技术,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精炼产品都得从中国出口。 欧洲企业早就习惯了这种供应链,德国大众的新能源汽车电机,每台需要 2.3 公斤钕铁硼永磁体,而钕铁硼的主要原料钕,85% 都得从中国进口。 法国阿尔斯通生产的高铁牵引系统,里面的镝元素,更是几乎全靠中国供应,这种深度依赖,早就把欧洲企业的 “七寸” 亮了出来。 这次供应延迟带来的影响,很快就传到了欧洲工厂。德国巴登 - 符腾堡州有一家生产汽车传感器的企业,9 月中旬突然接到中国供应商的通知,说稀土钐的交货要延迟 45 天,这家企业的仓库里只囤了 20 天的用量,没等找到替代货源,生产线就停了下来,200 多名工人只能先回家待岗。 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无奈地说,他们之前找过美国、澳大利亚的稀土供应商,可对方要么没有精炼产能,要么报价比中国高 3 倍,根本没法用。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荷兰,一家生产风力发电机永磁体的工厂,因为稀土铽供应断档,3 条生产线停了 2 条,原本订单排到年底的生产计划,现在只能跟客户道歉延期。 欧洲企业的焦虑不是没原因的,他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早就深入产业链各个环节。欧盟自己的报告显示,2024 年欧洲稀土需求量达到 1.2 万吨,其中 92% 需要进口,而这些进口量里,有 78% 来自中国。 更要命的是,欧洲本土几乎没有稀土冶炼能力,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稀土原矿,还得运到中国精炼后再运回欧洲,这一来一回不仅增加成本,还让供应链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国手里。 之前欧洲也想过建自己的稀土工厂,比如法国和德国在 2023 年合资启动的 “欧洲稀土计划”,计划在立陶宛建一座精炼厂,可到现在还没投产,光是环评就拖了 18 个月,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中国的供应。 这次供应延迟,也让欧洲企业看清了自己的短板。意大利一家生产航空发动机零件的企业,之前为了降低成本,把稀土库存压缩到了最低,觉得 “随时能从中国买到”,结果供应一延迟,马上陷入被动,连给空客的订单都差点违约。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9 月下旬,欧洲有 12 家新能源汽车工厂因为稀土短缺调整了生产计划,其中 4 家直接停产,预计会影响当月 1.8 万辆汽车的产量。这些企业现在才意识到,之前觉得 “稳定的供应链”,其实脆弱得很,一旦中国这边有变动,整个产业链都会跟着受影响。 中国这边其实也不是故意 “卡脖子”,稀土供应延迟有客观原因。今年上半年,中国对稀土行业进行了环保整治,关闭了几家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冶炼厂,导致短期产能有所下降;同时,中国也在推动稀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低端产品出口,把更多资源留给国内高端制造业。 比如用于芯片制造的稀土镧,中国现在更倾向于供应国内的半导体企业,对欧洲的出口量自然有所调整。这种基于自身发展的调整,却意外戳中了欧洲企业的 “七寸”,也让他们明白,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话语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靠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 现在欧洲企业开始着急想办法,有的在寻找更多稀土来源,有的在研发稀土替代材料,比如德国宝马就在尝试用无稀土电机替代传统的钕铁硼电机,可这项技术还在试验阶段,短期内没法大规模应用。 欧盟也在加大对稀土产业的投入,计划到 2030 年将本土稀土精炼能力提升到满足内部需求的 30%,但从目前的进度来看,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说到底,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仅是资源和产量,更有技术和产业链的支撑,这种优势不是轻易能被替代的,也难怪会有 “出手就照着七寸去” 的说法,不是中国刻意为之,而是欧洲企业的过度依赖,让他们的 “七寸” 本身就暴露在外。 信源:联合国早报
特别!报道!美国特朗普连夜宣布9月27日,美国官宣:只对特朗普进口品牌药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