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

烟雨评社 2025-09-26 15:43:02

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国外卖280万一台,这就是自主研发的价值。 要是往前推十年,国内医院想买台核磁共振仪,那可是件既费钱又憋屈的事,就说飞利浦的 1.5T 核磁共振仪,当时卖给中国医院要 3000 万一台,还不包括后续的维修和零件更换。 可等到中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量产之后,同款机型的国外报价直接跌到 280 万,差了足足十倍还多,这前后的巨大反差,把自主研发的价值体现得明明白白。 早年间,全球核磁共振仪市场被飞利浦、西门子、通用电气这三家外企垄断,行业里甚至有 “GPS” 的说法,意思是这三家基本把持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 那时候中国不仅造不出整机,连核心零件都得依赖进口,比如产生磁场的超导磁体,国外企业不仅漫天要价,还规定 “只能用于指定医院,不能转售”。 有三甲医院的设备科主任回忆,2015 年他们医院想买台 3.0T 的高端核磁共振仪,找通用电气谈价格,对方直接把报价定在 4500 万,还要求签五年的维修协议,每年维修费另付 200 万,就这条件还得排队等货,想提前拿到机器就得再加 500 万 “加急费”。 这种垄断不仅让医院承压,最终还得患者买单。当时做一次核磁共振检查,价格普遍在 800 到 1200 元之间,有些偏远地区的医院因为买不起设备,患者得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去大城市检查。 有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核磁共振仪数量只有 6.7 台,还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很多基层医院只能靠 CT 机勉强替代,可 CT 对软组织的成像效果远不如核磁共振,不少早期病症因此漏诊。 改变是从中国企业开始攻关核心技术后慢慢出现的。2012 年,联影医疗组建研发团队,光是攻克超导磁体的技术难关就花了三年,团队里的工程师们每天泡在实验室,反复调整线圈绕制工艺,光是报废的磁体就有 20 多个。 为了突破信号处理芯片的瓶颈,他们还联合中芯国际专门研发适配的芯片,经过上百次测试,终于在 2018 年推出了首款自主研发的 1.5T 核磁共振仪。这款机器不仅通过了国际医疗器械认证,还把生产成本控制在了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量产之后的变化肉眼可见。2019 年联影的核磁共振仪开始批量进入医院,首批投放的 50 台机器,定价只有 800 万一台,比当时飞利浦的报价低了近 70%。 这下国外企业慌了神,飞利浦首先把同款机型的报价降到 1200 万,接着西门子、通用电气也跟着降价,到 2021 年,1.5T 核磁共振仪的国外报价已经跌到 280 万,和中国产的机器价格基本持平。 更重要的是,国外企业还主动放宽了维修条款,不仅维修费降了一半,零件供应周期也从之前的三个月缩短到一周。 自主研发带来的不只是价格下降,还有技术上的突破。中国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还针对中国患者的身体特点做了优化,比如联影的核磁共振仪增加了 “肥胖患者适配模式”,解决了国外机器对肥胖人群成像不清的问题。 东软医疗研发的移动核磁共振仪,能直接开到偏远地区的乡镇医院,让村民不用再跑远路。到 2023 年,中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核磁共振仪数量已经涨到 12.4 台,基层医院的普及率比十年前提高了三倍,单次检查价格也降到了 500 元左右,有些地区还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现在再看全球核磁共振仪市场,中国企业已经占据了 23% 的份额,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去年印尼一家医院一次性采购了 20 台联影的核磁共振仪,理由是 “性价比高,还能提供定制化服务”,这要是放在十年前,根本是不敢想的事。 从 3000 万到 280 万,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突破技术垄断的坚持,也是自主研发给医疗民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毕竟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上有话语权,才能让普通民众享受到更实惠的医疗服务。 现在去医院,总能看到更多 “中国制造” 的牌子,这时候真该琢磨琢磨:芯片、工业软件、精密仪器这些领域,还有多少像核磁共振这样的 “卡脖子” 难题等着突破,搞自主研发确实要花不少钱,但被别人掐着脖子的滋味,显然更难受。 信源:央视新闻

0 阅读:47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