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宗时,一个尼姑诬告76岁文坛泰斗徐铉,与她行不轨之事。不料,明明查无实据,皇帝赵光义却执意要置徐铉于死地? 北宋淳化二年,汴京。大理寺刚拟好判决,皇宫就传来圣旨。 “圣旨下 —— 道安诬告之事免予追究,徐铉贬为邠州行军司马,即刻离京。” 满朝文武瞬间僵住。大理评事王禹偁,一时不知所措。 他刚查完案:76 岁的徐铉,和 “通奸” 指控无关。诬告者道安是尼姑,因与嫂子姜氏积怨深,编谎话泄愤。按大宋律法,诬告要 “反坐”,道安该受流刑。 传旨太监读完就走。谁都清楚,赵光义根本不在乎真相。这场荒唐判决背后,是冰冷的权力算计。 要懂这冤案,先看徐铉的身份 —— 南唐降臣。开宝八年,金陵城破。他陪李煜肉袒出降,宋太祖赵匡胤虽给了闲职太子率更令,却没为难他。 可太平兴国三年,太宗派他探视被软禁的李煜。李煜哭着说 “错杀潘佑、李平”,这话被眼线报给赵光义。皇帝大怒,不久赐死李煜。徐铉也成了太宗心里 “南唐旧党” 的标记。 赵光义提防南唐降臣,早是公开的事:李煜封 “违命侯” 受辱,钱俶归宋后死因不明。 徐铉是江南文人领袖,归宋后编修《文苑英华》,声望日渐升高。这让靠 “烛影斧声” 继位的赵光义越发不安。 徐铉做人谨慎,不结党,不妄言。太宗一直没理由打压他,直到道安敲响登闻鼓。 登闻鼓本是给百姓申冤用的。按规矩,百姓需先在州县申诉,无果才能来敲。这回,它却成了递刀子的捷径。 道安的兄长,娶了徐铉的远房侄女姜氏。姑嫂不和,道安告姜氏 “不孝”,把状纸递到开封府。徐铉给判官张去华写信,说明姜氏 “早晚问安、操持家务” 的实情。 张去华查完,识破是姑嫂斗气。他驳回诉状,还想送道安回乡。道安气不过,一路乞讨到汴京。她拍着登闻鼓哭嚎:“徐铉跟我嫂子私通,还买通开封府压案!” 这话传遍京城。徐铉是文坛泰斗,没人信他会做这事。赵光义立刻命大理寺、刑部联合审案,王禹偁是主审官。 审讯三天就查清:姜氏的公婆作证 “儿媳孝顺”,张去华呈上徐铉的信,道安也承认 “气不过编谎话”。 王禹偁和大理寺少卿李寿拟判:“道安诬告反坐,处流刑;徐铉无罪释放。” 判决合情合法,可送到太宗案头,直接被摔在地上。 “一个尼姑懂什么朝堂规矩?定是有人挑唆!” 赵光义的话,让王禹偁瞬间明白 —— 皇帝要收拾的是徐铉。 王禹偁硬着头皮叩首:“律法是国家根本。诬告不罚,今后谁还敢保自己清白?” 赵光义冷笑:“朕说免罪就免罪!再固执,休怪朕无情!” 王禹偁仍不退:“徐铉已七十六岁,一生清誉,怎能蒙冤?请陛下收回成命!” 太宗当场贬王禹偁为商州团练副使 —— 这是没实权的闲职,就是罚他闭嘴。 满朝官员没人再敢替徐铉说话。道安拿着特赦令,昂首走出大理寺,还朝徐铉的方向啐了一口。 徐铉明明无罪,却接到贬谪诏书。传旨太监宣读:“徐铉涉案不清,贬为邠州行军司马。” 白发苍苍的徐铉愣在原地,半晌才颤声问:“臣一生侍主,没犯过错,陛下为何这样对我?” 太监不敢看他 —— 邠州是西北边境,常年跟西夏打仗。行军司马要处理军事文书,一个七十六岁的文人去那里,跟送死没区别。 徐铉离京那天,天刚亮就出了城。只有几个江南来的旧友,偷偷在路边送行。 他回头望汴京城楼,想起赵匡胤的宽容,想起李煜的哀叹,写下 “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可 “通奸” 的污名,太宗的猜忌,早压得他喘不过气。 到了邠州,徐铉面对堆成山的军事文书,根本摸不着头绪。边地官员知道他是 “罪臣”,对他冷嘲热讽,有事也不跟他商量。 他本就虚弱的身体,经不住这样折腾。三个月后,这位和韩熙载并称 “韩徐” 的文坛巨匠,在忧愤中去世。身边只有没编完的书稿。 消息传回汴京,赵光义只淡淡说句 “知道了”。远在商州的王禹偁得知噩耗,对着西北方向痛哭,在日记里写:“道安之罪可恕,太宗之心难测。铉之死,非死于邠州,死于猜忌也。” 这话道破真相:姑嫂恩怨只是引子,太宗要的是除掉徐铉这个 “南唐旧党” 的旗帜。 徐铉的冤屈,写进了《宋史》。翻开记载能看到,古代文人在帝王权术面前,有多无奈 —— 律法公道,在猜忌与强权面前,竟脆弱得不堪一击。 就像那登闻鼓,本为 “无冤民” 而设,最后却成了制造冤案的工具。
北宋太宗时,一个尼姑诬告76岁文坛泰斗徐铉,与她行不轨之事。不料,明明查无实据,
靖江的过去
2025-09-27 14:41: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