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慈溪,一名男子在家称出的黄金重量为65.69克,到了金店复称却只有59.12克,前后相差6克多。黄金价格高昂,哪怕是一克就价值上千元,这样的差额意味着数千元的直接损失。男子怀疑店家在秤上做了手脚,遂报警求助。经过警方调查,果然发现柜台下藏有一个遥控器,店家使用所谓的“鬼称”控制重量显示,最终不得不低头认罪。 9月下旬,陈某看到黄金价格持续上涨,便打算把家里积攒的黄金出售。为了避免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他先在家中仔细称重,结果显示:65.69克。心里有了底数后,他放心地走进了一家门面较大的黄金回收店。 然而,当店家用电子秤复称时,显示的重量却只有59.12克。整整差了6克多。陈某心想,不同电子秤之间或许存在轻微误差,但绝对不可能差距如此悬殊。于是他当场提出质疑。 面对质疑,店家却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反过来说陈某是“胡搅蛮缠”。这一说辞让陈某彻底愤怒,他当场报警,请求警方介入。 民警到场后,先对电子秤进行外观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异常。就在店家暗自庆幸时,民警在柜台下发现了一个电子遥控器。经过进一步调查,店家承认,这台秤是通过网络购买的“鬼称”,能通过遥控随意调整称重结果,借此蒙骗顾客。 最终,店家交代近一个月内已用同样的手段作案4起,非法获利上万元。目前,他已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本案中,店家通过操纵电子秤改变称重结果,骗取顾客财物,其行为不仅是民事欺诈,更触及刑事层面的诈骗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结合案件事实,店家使用“鬼称”,隐瞒了黄金实际重量,使顾客基于错误认识而交易,店家非法获利,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尤其是黄金价值高昂,6克的差额就足以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因此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是合理且必要的。 与此同时,还涉及对“鬼称”的生产与销售行为的追责。 根据《计量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八条》:制造、销售、使用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的计量器具的单位和个人,没收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不仅使用“鬼称”的金店违法,制造和销售鬼称的商家同样涉嫌违法犯罪。虽然这些商家往往通过网络隐蔽交易,且多为异地行为,但一旦查实,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表面看,陈某是直接受害者,差额意味着几千元的损失。但从更深层看,每一位进入此类“黑心金店”的消费者都可能成为潜在受害者。黄金交易金额普遍较大,即便是几克的差距,也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从责任角度看,金店作为经营主体,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诚信原则”的要求。顾客基于信任将黄金交给金店复称,结果却遭遇暗箱操作,这不仅是对陈某个人的伤害,更破坏了市场秩序与消费信心。 此外,电商平台若对“鬼称”的销售行为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按照《电子商务法》相关规定,平台应当履行监管义务,若发现经营者销售违法商品,应及时采取措施,否则将承担连带责任。 黄金交易中出现“鬼称”,并非孤例。近年来,个别金店、废品回收点乃至部分农贸市场,都曝出过类似情况。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称重结果缺乏核实的心理,暗中操纵计量工具,从中渔利。 这种行为的危害不仅仅在于经济损失,更在于对市场诚信体系的破坏。一旦消费者普遍丧失信任,不敢轻易交易,整个行业都将遭受冲击。 同时,这类案件也凸显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陈某在事前先在家称重,正是这一步让他对差异一目了然,进而有底气报警维权。如果他毫无准备,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遭受损失。 浙江慈溪男子出售黄金遭遇“鬼称”骗局的案件,再次提醒我们:诚信是市场的基石,法律是维护公平的底线。店家为了牟利不惜动用欺骗手段,最终自食恶果,不仅失去顾客信任,更面临刑事追责。 从法律角度看,这种行为已触及诈骗罪的红线,同时涉及违反《计量法》的行政违法。消费者在面对高价值交易时,除了依赖监管部门的执法,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留证与监督。 当诚信沦为商家操控的工具时,法律就必须站出来,成为消费者的护身符。这不仅是对个人的保护,更是对整个市场环境的守护。
现在是人情薄如纸!今天我弟弟结婚,在酒店订了36桌,每桌花费1600。万万没想
【4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