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真是缺乏远见,在云南待了那么久,手握十多万精兵,这时候如果南下东南亚,攻下泰国、老挝、越南等地,45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半个中国,不用和康熙硬碰硬,还可能获得康熙的支持,民族英雄的称号肯定是跑不了的。 但这话听着热闹,真要往史实里抠,全是站不住脚的窟窿。 先不说吴三桂能不能打下那些地方,单说他当时的处境和康熙的心思,就知道这想法根本行不通。 吴三桂在云南时,手里的兵看着多,其实水分不小。巅峰时期算上收编的南明残部、土司武装,撑死了也就十万人左右。 其中真正能打的核心,还是当年跟着他降清的关宁铁骑残余,满打满算也就两三万。 剩下的要么是临时凑数的绿营兵,要么是听调不听宣的土司兵,战斗力根本没法比。 而且这十万人的吃喝拉撒全靠云南一地供养,云南当时的粮食产量根本不够,每年都得从四川、湖广调粮,光运费就耗掉一大笔钱。 他要是真敢南下,先不说打仗,光是把粮草从云南运到东南亚的山地里,就得先累死一半的运夫。 要知道,从云南到暹罗(现在的泰国)得穿过哀牢山、掸邦高原,那些地方连正经的路都没有,雨季一来全是烂泥,粮食运到前线能不能剩下三成都是问题。 再看当时的东南亚,根本不是没人管的空地。现在的泰国那会儿是大城王朝,正处在鼎盛时期。 人家手里有两万多装备了火枪的精锐,还有专门的大象部队,在中南半岛打了几十年仗,连周边的高棉王国都打不过它,更别说吴三桂的部队了。 老挝当时叫澜沧王国,虽然实力弱,但地盘全是山地,到处是瘴气。 明朝沐英镇守云南时,派部队进去剿匪,一半人没打仗就先得了疟疾,死的死、病的病,最后只能撤出来。 吴三桂的兵大多是北方人,从小没接触过热带气候,到了那儿怕是连刀都提不起来,光瘴气就能把他的核心兵力耗掉一半。 有人说康熙会支持吴三桂南下,这纯属想多了。康熙当时最头疼的就是三藩,尤其是吴三桂。 顺治末年清朝全年财政收入也就两千多万两白银,三藩每年就得耗掉一千多万两,差不多占了一半。 要是吴三桂主动南下,康熙表面上可能会说几句 “开拓疆土” 的好听话,暗地里绝对不会给半点实际支持。 你想啊,吴三桂要是在东南亚占了地盘,手里又有兵,那不就成了另一个独立王国?到时候他想反就反,康熙更难控制。 而且吴三桂南下的军费谁出?康熙不可能把本就紧张的财政拿去养一个潜在的敌人,说不定还会趁机断了他从四川、湖广调粮的渠道,让他自生自灭。 再说民族英雄这个称号,吴三桂根本就没资格碰。 他当年为了保命,先降李自成,再降清朝,后来又为了向清朝表忠心,追到缅甸杀了永历帝 —— 这可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也是汉族正统的象征。 就凭这事儿,他在当时就被骂成 “汉奸”“国贼”,连他自己的部将里都有人不服他。 就算他南下打下东南亚,老百姓也只会觉得他是为了自己争地盘,不是为了国家。 而且东南亚那些地方,当时跟中国既不是附属国,也不是清朝的领土,吴三桂打过去就是侵略,怎么可能成民族英雄? 所以说,吴三桂当年不管是跟康熙硬刚,还是南下东南亚,都没好下场。 他的问题根本不是选哪条路,而是他本身就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 —— 降清背主,杀戮同胞,早就把自己的路走死了。
曹操问贾诩:“你为啥想不出‘白衣渡江’这样的计谋?”贾诩回答:“我虽说叫做‘毒士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