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前后,辽南的玉米地一片金黄。大连庄河,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站在田埂上,眉头紧蹙。

一路孤城 2025-09-27 08:45:00

秋分前后,辽南的玉米地一片金黄。大连庄河,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站在田埂上,眉头紧蹙。父亲远在他乡务工,祖母缠绵病榻,而七亩地的玉米却不等一人——雨季迫在眉睫,若不及时抢收,金黄的穗子将在秸秆上发芽、霉变。 这个少年做出了一个沉重的决定:他向老师请假,借口照顾祖母,实则独自提起镰刀,走向那片沉默的玉米地。 然而,温暖总在裂缝中生长。同班的几个少年得知他的困境,悄悄约定:周六一早,六七个人带着镰刀、开着家里的农用三轮车,如约而至。他们不曾多言,只是弯腰、挥镰、搬运,汗水浸透衣背。一天下来,七亩玉米竟全部归仓。 这段视频悄然流传,许多人看得眼眶发热。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有人叹息,缺席的大人,让稚嫩的肩膀提前扛起生活的重量。 那些孩子没有手套,没有口罩。收割过玉米的人都知道,干枯的叶片边缘如锯齿,一触便是红痕,汗水一浸,刺痛难忍。剥玉米皮时,有经验的农人会借助铁钉或铁丝划开一道口子,若纯靠手指硬掰,一天下来指尖肿胀、布满细痕。而这些少年,用最原始的方式,完成了这场与天气赛跑的抢收。 庄河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秋季降水集中。据大连市农业部门统计,庄河玉米种植面积约30万亩,若遭遇连阴雨,穗上发芽率可达15%以上,导致农民收益大幅下滑。而在全国范围内,像这样的农业县,留守儿童比例往往超过三成。这些孩子,在季节性农忙时,常常成为家里的“半劳动力”。 这一场景令人想起社会学家王晓磊在研究农村互助传统时提出的“换工”现象:过去农忙时节,邻里之间互相帮工,以人情换劳力。而如今,随着人口外流,这一传统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留守者之间的自发支援。这群少年的行动,仿佛是古老互助基因在年轻一代身上的苏醒。 若将七亩玉米量化:一亩地约产1000斤玉米,七亩便是3.5吨。一个成年人一天最多收割一亩,而这群少年一天完成七亩,靠的是纯粹的协作与坚持。 我们也不妨设想:若当地有农业合作社或学校组织的劳动互助机制,是否能让这样的孩子不再独自面对困境?或者,若社区能提供基础劳动保护工具,是否能让他们的双手少受一些伤?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多地已尝试推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将临时困难纳入校社联动的帮扶范围。而在庄河这个普通的周六,一群少年已用行动书写了比政策更快的回应。

0 阅读:0
一路孤城

一路孤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