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公司裁员名单上有“卷王”老陈。他每天最早到最最晚走,周末主动加班,朋友圈常晒凌晨的办公楼。可裁员通知下来那天,老板只说了句:“你很重要,但替代你不难。” 一句话戳破了多少职场幻象:没有稀缺性的努力,终将成为沉没成本。 想起五年前的我,也把“拼命”当勋章,直到体检报告出来才明白:职场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配速的马拉松。那些凌晨两点还在晒加班的人,或许还没参透——真正的高手,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修炼内功。 观察身边混得好的同事,发现他们都在做三件事: 第一,用80%精力打磨核心技能。 销售专攻大客户谈判,技术死磕架构设计——把力气使在刀刃上。 第二,把领导当资源而非裁判。 主动要项目、要曝光度,而不是被动等评价。就像同期入职的小张,每天准点下班却连升两级。后来我才看懂:他花三年啃下跨境业务,在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时成了唯一能牵头的人。 第三,定期评估自身市场价。 保持面试、看机会,清楚自己离开平台能值多少。伪努力和真成长之间,隔着一条认知的鸿沟。 现在很多公司喜欢搞“加班时长排名”,深夜工位照成了企业文化。结果呢?白天摸鱼刷手机,晚上表演给领导看。虚假繁荣背后,是组织效率和员工健康的双重透支。 当然,不瞎卷不等于躺平。 职场真正的清醒,是找到“成长效率曲线”: 1、入职前两年:用体力换经验(多干多学) 2、三年后:用经验换资源(参与核心项目) 3、五年以上:用资源建壁垒(打造个人IP) 昨天团队新人问我该不该为年终奖拼命加班。我指指窗外晚霞:“如果你用健康换来的钱,将来要加倍还给医院,现在的努力是否值得?真正的职业规划,是让五年后的你感谢今天的自己。” 裁掉老陈后,公司业绩反而涨了。这大概就是职场最残酷的真相:你的价值不在于加班时长,而在于解决问题的不可替代性。
上个月,公司裁员名单上有“卷王”老陈。他每天最早到最最晚走,周末主动加班,朋友圈
秋翠看生
2025-09-26 23:10:18
0
阅读: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