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灭亡前昔,最大的痛不是兵少将寡,而是精气神散了 太平天国从一开始确实是带着理想主义起家的。不管怎么看,洪秀全当年的“拜上帝会”虽然神神叨叨,但它确实激发了大量底层民众对未来生活的希望。那种希望,不是靠粮食给的,是靠信仰撑起来的。 可到了后期,这股劲儿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不是突然没了,而是一点一点流散的。这种精神的溃散,比兵力损耗更致命。 很多人可能觉得,太平天国是败在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晚清重臣的围剿下。话不能说错,但要说透。曾国藩打仗的确有一套,但真正让他赢的,是对面已经没了斗志。 相比之下,湘军虽然也有贪污腐败,但人家至少在那几年里,是有目标、有纪律、有某种士绅阶层的自觉在支撑的。 而太平军这边呢?内斗、猜忌、宗教狂热、政令混乱,一度曾经引以为傲的“天朝制度”早已名存实亡。 你看曾国藩的军队,是靠乡绅、家族、宗族网络维系的,虽然也有弊病,但在当时确实比太平军那种靠“神权上纲”要靠谱得多。 太平军后期的将领,大多数已经不再是为了信仰作战,而是为了地盘、权势,甚至是保命。 洪秀全自己也变了,从一个“救世主”变成了闭门不出、靠“神旨”糊弄下属的皇帝。原本号称要建立公平社会的梦想,被彻底异化成了一个新王朝的争夺战。 信仰的坍塌,才是一切溃败的源头。人心散了,队伍自然不好带。太平军初期那种“宁可战死也不退”的气势,到了后期几乎难觅踪影。 南京守城战的时候,太平军确实还在抵抗,但那种抵抗的姿态,已经不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求生。 求生和信仰之间,其实有本质差别。前者是本能,后者是理想。当你靠本能抗争时,就很容易被现实打垮。 更何况,太平天国后期的统治区早已民怨四起。征粮苛政、军纪败坏、经济崩坏,这些不是曾国藩打出来的,是太平军自己搞出来的。 老百姓从最初的拥护者变成了受害者,原本的革命群众被伤透了心,自然也就不再愿意为这个“天国”出力。太平军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根基。 说到底,太平军不是败在兵少将寡。你就算给他们再多兵,再多将,如果这些人不信你、不忠你、不服你,那不过是多几个逃兵而已。 所以我们看太平天国灭亡,不应该只盯着清军多猛,更要看到太平军自己出了多大的问题。他们曾经有机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的社会变革,但最终却变成了另一个权力斗争的舞台。 很多历史事件,最后都归结为“人心散了”。这话听着像套话,其实是个非常精准的判断。太平军后期不仅是人心散了,更是连“为什么要打”这个基本问题,都没人能答了。 回头看太平天国的结局,我们不该只是惋惜他们没能推翻清朝,更应该从中看到,一个组织、一个政权,最不能丢的,是让人相信你、愿意为你拼命的理由。一旦失去了这个理由,不管你有多少人马,最终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1902年,载沣大婚后带着媳妇进宫磕头,慈禧端出首饰盒让侄媳妇随便挑。谁料刚赏完
【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