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国外卖280万一台,这就是自主研发的价值。 核磁共振仪的价格变迁,活生生印证了自主研发才是打破垄断的硬底气。在咱们造不出这东西的那些年,欧美品牌把这台“看病的机器”当成了摇钱树,飞利浦、西门子、GE这三家巨头说了算,一台3.0T的机型敢卖到3000万,比好些县城医院十年的预算还多,基层医院想都不敢想,只能眼睁睁看着设备空着位置。 那时候患者更遭罪,做一次头部核磁检查要花3800块,相当于普通人家大半年的积蓄,还得提前三个月排队,拿到报告要等一个星期,要是赶上设备坏了,外国工程师上门修八小时就收二十万,连拧颗螺丝都单独算钱,还不让中国人在旁边看,生怕学走一点技术。 更坑人的是后续花费,这机器的核心零件超导线圈得泡在-269℃的液氦里,全球就几家厂能造液氦设备,北京有家三甲医院的设备科主任算过账,光每年加液氦就要烧掉200万,这些钱本来能请十位顶尖专家坐诊。 那时候欧美还放话,说中国人根本搞不出这技术,就是吃准了咱们没辙,才敢把价格抬到天上去。 2010年前后,全国基层医院的核磁设备覆盖率还不到20%,好多农村患者得了病,要翻山越岭去省城大医院,来回折腾不说,还可能耽误治疗。 2008年国家下定决心要自己造,科研团队一开始真是要啥没啥。进口的超导电线一米卖一万块,团队就蹲在车间里用老机床自己拉铜线,手指冻得粘在液氮罐上都不松手,整整三年才拉出合格的国产电线,成本一下砍到1000块一米。 为了让机器的磁场稳定,工程师在实验室搭起“磁体帐篷”,连续三个月没回家,终于把磁场偏差控制在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精度。 就这么一点点啃硬骨头,联影、万东、东软这些中国企业慢慢追了上来,到2022年,国产1.5T机型拿下了国内市场第一,3.0T机型也挤进前三。 国产机一量产,欧美巨头的价格立马就“崩了”,之前卖3000万的机型降到了280万左右,连零头都不到。 这可不是他们良心发现,是国产机的成本实在太低,核心零件都是自己造,以前靠进口的超导线圈、梯度系统,现在成本降了70%,而且2022年国内一年能造3000台,是2015年的12倍,生产线一开起来,价格自然压得低。 福建省2024年的集采结果更明白,万东医疗的1.5T核磁一台才200万,26台总共才5200万,要是放在以前,这点钱还买不到两台进口机。 自主研发带来的不光是价格降了,用起来也省心多了。以前进口机坏了,等外国工程师要半个月,现在国产机24小时随叫随到,维护费省了一大半。 河北惠仁科技还搞出了更适合基层的常导型核磁,不用液氦,单次检查成本才1块钱,现在已经铺到了17个省区市的3000多家乡镇卫生院,保定臧村镇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费用省了三分之二。 到2024年,全国68%的县医院都有了核磁仪,比2015年翻了一倍还多,有些地方甚至90%的基层医院都配上了,检查费也降到了800块,有的地方才500块。 现在中国的核磁技术早就不是跟跑了,联影都造出了全球首台5.0T全身核磁,成像质量比进口的还好,价格却只有进口的五分之一。 2024年的市场份额里,联影以24%的占比排第二,仅次于西门子,把GE和飞利浦都甩在了后面,国产设备的整体占有率从2021年的21.42%升到了31.2%。 深至科技还搞出了能推到病房里的移动式核磁,不用专门的屏蔽室,在普通病房就能用,这可是连欧美都少有的技术。 说到底,不是欧美愿意降价,是中国的自主研发砸了他们的“垄断饭碗”。以前他们能随便喊价,是因为咱们没的选;现在咱们自己能造了,还造得又好又便宜,他们不降价就没人买。 这就是自主研发的真正价值:不光是省了钱,更是让咱们不用看别人脸色,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住得起院,让乡镇医院也能用上先进设备,这才是最实在的好处。
越南媒体谈中国,现在越南经济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于中国这个隔壁巨人。双方产业100
【19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