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死后,李莲英便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为慈禧守孝100

炎左吖吖 2025-09-26 11:49:04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死后,李莲英便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为慈禧守孝100天后,李莲英向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请辞,去南花园养老,后来又搬到棉花胡同的家中,与四个嗣子和自己的兄弟生活在了一起。 紫禁城里,当慈溪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一天不光是大清王朝走向末路的,更撕开了李莲英52年的生存遮羞布。 李莲英的前半生,说白了就是“狐假虎威”。 八岁净身入宫,从奏事处小太监起步,因“梳头技艺”得慈禧青睐,又凭“读书识字、通晓京剧”补上文化短板,最终熬成唯一能让喜怒无常的慈禧“安心”的人。 他懂分寸,从不行僭越之事。 即便慈禧让他代批文书、参与宫闱密谋,也始终以“奴才”自居。 他更懂积累,借管理内务府之便,收贡品抽成、收外臣孝敬。 连庆王、立山都送他城外园林作“养老礼”。 到1908年,他名下已有棉花胡同宅院、海淀彩和坊豪宅。 手里的银号金店不计其数,四个嗣子与亲兄弟皆仰其鼻息。 可权力这根藤蔓,断得猝不及防。 慈禧一死,新掌权的隆裕太后早看他不满。 当年李莲英仗着慈禧压制这位嫡亲嫂子,手段狠辣,新任总管小德张更视他为绊脚石,早憋着报复。 李莲英清楚,自己的“大总管”身份、巨额财富、甚至性命,都系在慈禧这棵树上。 树倒猢狲散,他必须立刻离开。 守孝百日,是李莲英最后的“缓冲期”。 他一面按规制跪灵,一面盘算后路。 百日刚满,1909年二月初二,他递上辞呈:“老奴侍奉太后五十余载,今主上宾天,奴才心灰意冷,求归田园。” 隆裕准了,赐“原品休致”,每月六十两俸禄。 这体面背后,是李莲英早留的余地。 光绪帝病重时,他曾偷偷带隆裕探望被囚禁的光绪,这份“旧情”成了护身符。 出宫只是第一步。 聪明的李莲英早就给自己的保命算盘打了三步。 第一步,散财消灾。 他将慈禧赏赐的七盒珍宝全数献给隆裕,又从积蓄中拿出八十万金条分给旧部亲信。 既堵了隆裕的猜忌,又买通了下人嘴严。 至于私产,他给四个嗣子各分四十万两,其余子侄每房二十万两,银号金店存款另作安排,只叮嘱“勤俭持家,莫露富”。 自己仅留棉花胡同旧宅栖身,连早先购置的海淀彩和坊豪宅,也摘了门牌、砸了碑记,彻底隐去痕迹。 第二步,闭门谢客。 他再未公开露面,每日只在宅中焚香礼佛,饮食从简。 嗣子们操持家务,兄弟闲聊度日,仆役进出皆低眉顺眼。 他烧了慈禧的遗物,却再不敢提当年陪葬珍宝的账本。 第三步,装愚守拙。 他抽起了大烟,终日蔫蔫的,活像个老废物。 小德张几次派人来寻衅,见他这副模样,又无实据,便暂且作罢。 可他心里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 1911年3月4日,宣统三年正月,李莲英突然“痢疾发作”去世。 隆裕赏了千两白银治丧,棺椁抬出棉花胡同时,邻里只当是老太监寿终正寝。 但蹊跷处太多。 并一问死因,家人便开始轮番推脱。 1966年他的墓被挖开,棺中竟只有头颅,身躯不翼而飞。 关于他的死,民间有三说。 其一,小德张买凶灭口,分尸泄愤。 其二,他晚年为躲仇家去山东讨债,遇刺后凶手毁尸。 其三,他知大限将至,提前安排人取走尸身,只留头颅入葬。 毕竟墓室用糯米鸡蛋浇筑,规格堪比王侯,哪像普通病卒?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的遗产。 四个嗣子分得百万两白银,足够在乱世中安稳度日。 而他的墓中,除了头颅,再无值钱物件。 或许他早料到身后事,连陪葬都做了手脚? 但他的死亡谜团,何尝不是清末乱局的缩影? 皇权崩塌,旧奴才树倒猢狲散,新贵崛起,旧怨旧账一笔笔清算。 他墓中孤首,恰似那个时代的注脚。 再精明的生存术,也敌不过时代的洪流。 主要信源:(中华网热点新闻——李莲英在慈禧死后出宫,那出宫后的3年又是怎样呢?_看看头条_中华网)

0 阅读:93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