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变后,洋人要求清政府处死一批主战派大臣。当名单递给慈禧时,慈禧圈下一个名字说:“这个人绝对不能杀,如果杀了他,我们只好继续打了!” 这份由十一国公使联署的名单,从京城八百里加急送到西安时,每一个字都透着杀气。 领头的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是罪魁祸首,慈禧心里有数。山西巡抚毓贤、大学士刚毅,是主战先锋,洋人恨之入骨。这些人,不杀不足以平洋人之怒,不杀,《辛丑条约》的字就签不下去。 她提着朱笔,一个一个地看下去,眼神冷峻。直到一个名字跳进眼里——甘肃提督,董福祥。 她手里的笔,停住了。 旁边的庆亲王奕劻躬着身子,小心翼翼地说:“老佛爷,就是这个董福祥,带着他的甘军围攻东交民巷,枪杀了日本公使馆员杉山彬。洋人说了,可以饶过王公,但这个武夫,必须死。” 慈禧没理会他,只是用笔尖,轻轻点了点“董福祥”三个字。 许久,她抬起头,环视着满屋心腹大臣,一字一句地说道:“别人都可以商量,唯独他,动不得。” 殿内一片死寂。一个武将,为何能得到如此庇护? 大臣们不敢问,但他们都想到了同一件事:数月前,当朝廷下诏向天下兵马征召“勤王”时,天下督抚是何反应? 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这些朝廷最倚重的封疆大吏,联合起来搞了一个“东南互保”,公然抗旨,坐视京城被围。 整个大清国,真正带兵赶来北京护驾的,只有董福祥和他那支从黄土高原杀出来的甘军。 在那个最绝望的时刻,是董福祥的军队,在北京城下与八国联军硬碰硬地打了两个多月。是董福祥的军队,在慈禧和光绪仓皇西逃时,一路护驾。 从北京到西安,千里逃亡路,如果没有董福祥的兵马护送,皇帝和太后的銮驾,恐怕早就散在了荒野里。 这份忠诚,是在众叛亲离时唯一的温暖,是在万念俱灰时最后一点依靠。 现在,洋人让她杀了这个唯一来救过她的将军。 慈禧缓缓放下笔,她看着眼前的王公大臣们,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国难思良将。如果连董福祥这样有功的忠臣都保不住,将来国家再有难,还有谁肯站出来?” 这番话,让所有人心中一凛。 他们瞬间明白了,老佛爷保的不是董福祥一个人,而是天下所有还忠于大清的人心。 杀了董福祥,就是告诉天下人:忠诚,在洋人的枪炮面前一文不值。这比割地赔款更能摧毁一个王朝的根基。 这才是“只好继续打了”的真正含义——那不是跟洋人打,而是跟自己建立的“忠义”规矩打,是跟人心打。这场仗一旦开打,大清就真的离亡国不远了。 京城的李鸿章还在与洋人艰难谈判,催促的电报雪片般飞来。 “各国公使态度坚决,非杀董福祥不足以结案。” 慈禧的回复只有八个字:“董福祥护驾有功,贷其一死。” 这成了清廷在谈判桌上最后的底牌。李鸿章拖着病体,反复向列强陈述利害:董福祥在军中威望极高,尤其在西北盘根错节,杀了他,必然激起兵变,西北将永无宁日。这对刚刚谋求稳定的中国局势,对各国在华利益,都将是巨大的灾难。 洋人起初不信,他们见惯了清廷的软弱。 可这一次,无论如何施压,清廷在董福祥的问题上,寸步不让。 最终,洋人妥协了。他们可以接受一个被剥夺一切官职、永不叙用的董福祥,但不能接受一个因他而彻底失控的中国西北。 惩处诏书下达的那天,董福祥仅仅被“革职”。他没有像毓贤那样身首异处,也没有像载漪那样流放千里,他安然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甘肃,直到1908年病逝。
庚子事变后,洋人要求清政府处死一批主战派大臣。当名单递给慈禧时,慈禧圈下一个名字
桃花笺上赋相思
2025-09-04 02:43:11
0
阅读: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