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拒绝歼10C后,伊朗快速找补称红旗9将大量部署,伊朗是既要又要! 今年 6 月 13 日凌晨,以色列 F-35I 隐身战机群穿透伊朗防空网的行动,成为伊朗军事防御体系的转折点。 空袭中,被伊朗寄予厚望的 S-300 防空阵地遭遇电子战压制,4 个阵地因数据过载彻底瘫痪,而国产巴瓦尔 - 373 雷达的探测距离从 250 公里骤降至 50 公里,连分辨空中目标与导弹残骸都极为困难。 纳坦兹核设施、沙赫鲁德航空航天中心等关键目标接连被钻地弹击中,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等 20 名核心指挥人员在精准打击中丧生,伊朗空军只能在地面眼睁睁看着敌机盘旋两小时后撤离。 这场惨败后,外界聚焦伊朗此前的装备采购决策 —— 在多国猜测其会引进歼 10C 时,伊朗最终选择接收俄罗斯米格 - 29,并透露红旗 9BE 将大量部署。 歼 10C 的落选并非性能不足,这款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可配备霹雳 - 15 导弹的三代半战机,曾在印巴冲突中击落法制 “阵风”,超视距作战能力远超伊朗现役机型。 核心障碍在于经济与体系的双重限制:歼 10C 单价约 5000 万美元,伊朗 460 亿美元军费因汇率问题购买力缩水,即便拿出 20 亿美元外购预算,也仅能购入 40 架左右,且未包含配套训练与维护成本,还要与国产无人机航母、弹道导弹项目争夺资源。 更关键的是,歼 10C 需依赖预警机、电子战系统形成体系战力,而伊朗空军 80% 以上装备为俄制,已形成成熟的米格系列维护框架,换装中式装备需额外投入巨资重建保障体系,短期内无法应对以色列的即时威胁。 米格 - 29 成为应急选择的核心原因在于 “即战力” 优势。这批来自俄空天军现役库存的米格 - 29M,可直接兼容伊朗现有俄制配件与飞行员训练体系,通过白俄罗斯渠道采购的成本仅为原装系统的 60%-70%。 伊朗将其部署在设拉子空军基地等中南部区域,直接衔接现有防空节点,快速填补核设施与导弹基地的防御空白。但这款搭载机械扫描雷达的战机难以对抗隐身目标,伊朗随即释放红旗 9BE 部署计划,正是对这一短板的补充。 红旗 9BE 的 HT-233 相控阵雷达具备抗电子干扰能力,可在电磁压制环境下稳定工作,同时跟踪 50 个以上目标,一次能引导 6 枚导弹攻击 3-6 个目标,发射间隔仅 5 秒。 这种性能恰好针对以色列空袭中的电子战优势,能与米格 - 29 形成 “雷达引导 + 空中截击” 的协同模式,配合即将交付的 S-400 系统,构建起多层次防空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埃及已在西奈半岛部署红旗 9,伊朗的采购将形成对以色列南北夹击的态势,压缩其战机活动范围。 伊朗的装备选择始终围绕短期应急与长期建设的平衡。米格 - 29 解决眼前防空缺口,红旗 9BE 强化技术短板,而苏 - 35S 的后续交付则指向空军现代化的长期目标。 这种布局背后,是经济困境、体系依赖与安全焦虑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折射出中东地缘博弈中装备采购的复杂逻辑。
不藏着掖着了,央媒向全球公开福建舰核心技术,一句话让五角大楼破大防央视、新华
【18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