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 当地时间9月23日,中方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相关活动上宣布,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这消息一出,就有人琢磨是不是该承认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这种想法其实踩了两个误区,既没搞懂世贸组织里“特殊和差别待遇”的真正含义,也没看清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本质,咱们得顺着事实一点点掰扯清楚。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这个宣示,不是随口一说的表态,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立场宣示。紧接着第二天,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就在吹风会上把话说明白了:这个决定是中方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选择,核心是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彰显大国担当,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半分没变。这不是套话,而是有实打实的依据撑着。 先得搞明白世贸组织里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到底是啥。这东西是世贸组织的核心原则之一,写在《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序言里,本质是帮发展中成员获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称的贸易份额。 中国2001年以发展中成员身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待遇当时确实帮了大忙,让中国能在开放中稳步提升竞争力。但中国从不是只拿好处不办事的主儿。2022年新冠疫苗知识产权豁免谈判陷入僵局时,作为全球疫苗生产和供应大国,中国主动宣布不寻求豁免带来的灵活性,直接推动了谈判突破,这就是最直接的担当体现。 这次宣布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本质是这种担当的延续,不是身份变了,而是能力够了就多扛点责任。 有人纠结“不拿特殊待遇就是发达国家”,这是把权利和身份混为一谈了。世贸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这些国际机构,压根就没给“发达国家”下过统一定义。世界银行按收入分的四类国家,也从来不是划分发达与发展中的标准。 换句话说,发展中成员身份是自我宣称的,享受特殊和差别待遇是权利,放弃部分权利是自主选择,跟身份变更没有半毛钱关系。 商务部世贸司司长韩勇说得很清楚,中方有三个不会变:发展中成员的地位不会变,捍卫发展中成员正当权益的决心不会变,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立场不会变。 从现实维度看,中国也确实没到发达国家的份上。虽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2023年能源转型投资达6760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但这些总量数据下藏着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很突出,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客观存在;人均指标更是离发达国家差得远,不管是人均GDP还是人均资源占有量,都还排在世界中游。这些实打实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没法也不会丢掉发展中国家的身份。 更关键的是,中国一直把自己当成“全球南方”的一员,永远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过去十年,中国通过南南合作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并动员了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资金,帮42个国家签了54份合作备忘录。 “非洲光带”项目启动以来,已经帮布隆迪、乍得等国的数万家庭用上了光伏电力;在柬埔寨的扶贫示范村、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田、斐济的菌草种植基地,到处都是中国帮发展中国家造血的痕迹。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共建“一带一路”能让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这可不是发达国家的“施舍”,而是发展中大国的“共情互助”。 中国做这个决定,还有个大背景是当前多边贸易体制正遭冲击。个别国家搞单边主义、贸易战,把世贸组织的规则当摆设,国际社会都盼着有力量站出来撑一把。中国此时宣布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就是用实际行动给多边贸易体制注入强心剂。
特朗普满意了,中方郑重宣布:将不会寻求任何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在本届联合国大会上
【18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