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尼惹出大麻烦,不惜一切代价力挺美以,意大利75城爆发抗议。
她真以为自己能扛得住全欧洲的怒火?梅洛尼这一脚踏进联合国会场,转身就把意大利送进了风暴中心。她赌上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却忘了问一句老百姓答不答应?
9月的联合国大会本应是一次缓和张力的机会,没想到却成为意大利外交政策彻底翻车的现场。眼看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接连承认巴勒斯坦国,就连法国都站出来喊话要“形成统一立场”,意大利却偏偏逆势而行。
梅洛尼站在纽约的镜头前,一脸坚定,她说承认巴勒斯坦国“不能解决问题”,她说应当“向哈马斯而不是以色列施压”,她还给了两个条件——人质释放,哈马斯退出治理。
言下之意,就是只有以色列说了算。可她忘了,那些在加沙死去的孩子,也是人命。这话一出口,意大利国内炸锅了。
次日,全国75座城市,从罗马到米兰,从那不勒斯到都灵,全都沸腾起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地铁不通,港口停摆,饭店关门。
有人举着“解放巴勒斯坦”的标语,有人高喊“停止种族灭绝”。这些声音不是来自政治组织,而是来自街头小巷,那些每天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
他们不是在讨论外交,他们是在怒吼,我们不想成为帮凶!米兰中央火车站的冲突成了导火索。60名警察受伤,多人被捕,可这场对抗还远未结束。
梅洛尼的回应却让人心寒。她在社交平台上谴责抗议“暴力”,说这些举动“不会改变局势,只会让意大利人承受损失”。这话听起来熟悉吗?像极了那些失去民心却自以为掌控大局的领导者。
她看不见的是,加沙的死亡数字每天都在上涨。截至9月24日,已有65419人死于冲突,仅过去一天就新增37人。另有2531人在排队领取物资时被炸死。
而她却选择站在了最强硬的一方。意大利没有承认巴勒斯坦国,也没有加入欧盟拟议的对以贸易制裁。唯一坚定的行动,就是继续向以色列提供武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不仅仅是政策选择,更是一种价值站队。梅洛尼的右翼执政联盟与美国保守派关系密切,她要的是阵营一致,是美国认可。可她忘了,那是美国的盘算,不是意大利的生存。
意大利不是没有历史教训。1940年,墨索里尼在法国败局之后才决定出兵,想“摘桃子”,结果却是军事失败、经济崩溃。
今天的梅洛尼,难道就是那段历史的重演?军费只占GDP的1.57%,却妄图通过“道义站队”换取全球话语权,这不是战略,这是幻想。
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欧洲“形成统一立场”时,他话里有话。他说的是团结,指的是意大利。他没有点名,但言外之意很清楚,你们太另类了。
欧盟大多数国家已经明确支持“两国方案”,意大利却像是掉队的军人,还在原地喊口号。更何况,这并不是意大利第一次在关键节点上逆风操作。
产业结构改革迟缓、经济零增长、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意大利这台老机器,本就不堪重负。如今又被这场外交风波拖进深渊,这不是政治操作,这是自毁长城。
反对党看得比梅洛尼清楚得多。民主党的施莱因公开要求政府“谴责内塔尼亚胡的罪行”,五星运动更是直言:“罢工不是偶然,是民意不愿沉默。”
可政府却选择视而不见,把所有声音都归为“暴力极端”,把抗议者当成“无知群众”。如果说外交是国家的脸面,那民意就是国家的根基。
如今这场风波揭开的,不只是梅洛尼的外交失算,更是整个体制对民众情绪的漠视。巴勒斯坦的问题不只是巴以之间的问题,它是一个检验全人类良知的窗口。
当成千上万的意大利人走上街头,他们不是在反对以色列,而是在捍卫最基本的道德感。梅洛尼还在试图左右逢源,一边不愿得罪美国,一边又想掩盖国内怒火。
她可以继续在联合国的讲台上讲条件、摆姿态,但她回到国内,面对的将不再是记者,而是愤怒的街头,瘫痪的交通,失望的选民。
加沙还在流血,欧洲还在转向,而意大利,正站在命运的岔路上。到底是继续绑在美国与以色列的战车上,一路下滑?还是回头看看街头那成千上万的呼声,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
信息来源:意大利多地爆发抗议活动,意总理在美表态:“不反对”承认巴勒斯坦国 环球网2025-09-24 09:16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