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看似占了很大的便宜,实则愚蠢至极。吞并了锡金,意味着将东北各邦的咽喉西里古里走廊递到了本不在此接壤的北方大国手里。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只知吞并土地,却忘了缓冲国的重要性。
锡金这地方在喜马拉雅南坡,北边挨着中国西藏,东边是不丹,南边印度西孟加拉邦。面积七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万,主要种茶叶苹果啥的。它卡在印度本土和东北七邦的通道北头,那叫西里古里走廊,最窄才二十公里,断了就麻烦大,补给线全废。印度高层觉得锡金是扩地好机会,没想它本是中印隔离带,吞了等于边界往前推,摩擦风险直线上升。说实话,这地方战略位置太敏感了,本来作为缓冲国,能让两国边界软着陆,不用天天盯着。吞并前,锡金是英国保护国,独立后印度1950年签条约,管外交和国防,但国王想改,闹矛盾。
1973年岗托克闹腾,反对国王的团体上街,印度军队直接进城,围宫殿,逼帕尔登签文件,让印度管选举。1974年新议会选出,支持并入印度的占多数,废君主制。印度议会改宪法,边境加兵。1975年4月公投,多数赞成合并,5月锡金成印度第22邦。这步直接把走廊交给北方大国,本来不接壤,现在直面。印度本能通过条约控影响,非要全拿,导致管起来费劲。锡金人信藏传佛教,语言习俗跟印度主流印度教不搭,节日服饰全不一样,融入慢。经济上,印度年年砸钱,2021年人均GDP超全国三倍,全靠中央补贴搞基建福利。
但文化裂痕还在,独立声浪没绝,部分人聚会聊历史。战略上,丢缓冲国等于自找事儿,西里古里走廊成鸡脖子,窄得一捏就断,中国从高地看动静,印度得加防,建堡垒挖壕沟,成本高。吞并过程争议大,印度情报局资助反对派,散传单煽动。国王求国际帮,印度封边不让走。公投时动员家家户户,确保票多。结果出,德里官员开会定整合。锡金经济靠援助,农业有限,吞并后建坝推旅游,但文化差异闹摩擦,学校教印地语,当地人坚持本土话。
印度忽略缓冲价值,边境事儿多。走廊是东北唯一陆路,易受威胁,印度演练防御。1975后加驻军,修路连锡金本土,地形难,工程慢。锡金作为独立国时,中印外交协调,吞并后变直接管,负担重。战略高地换来代价大,北方军队近距离盯,任何建活动都得防。说白了,这事儿印度急于扩地,没算长远账。缓冲国本能避大国直撞,丢了就紧张多。历史看,英国把锡金当缓冲对华,独立后印度续上,但吞并毁了平衡。公投97%赞成,转出63%,但国际说有猫腻,国王卫队被缴械,边境控严。吞并后,联合国没正式骂,但印度形象损,邻国警觉。
不丹加中国接触,尼泊尔推经济合作,印度南亚老大地位裂。地缘上,锡金北端控走廊,吞了等于开门迎客。2017年洞朗事儿,就因印度越锡金界,挡中国在不丹修路,对峙俩月,离走廊百公里。要是锡金独立,印度没借口掺和。经济整合难,锡金依赖补贴,失业率高,文化上佛教寺庙多,印度教少,社会融合慢。印度砸钱建路校,但当地人觉得外来管多。战略短视,扩地图换焦虑。说到底,吞土地易,管人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