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巴结英日,坦桑尼亚撕毁中国百亿投资项目,发现被耍后,这个东非国家又急忙转身,希望与中国“再续前缘“。 坦桑尼亚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包括金矿、镍矿和宝石等,主要分布在维多利亚湖区和中部高原地带。这些资源出口依赖港口设施,但现有港口容量有限,无法处理大型货轮,导致运输成本高企。 2013年,该国启动巴加莫约港项目,旨在建成年吞吐量2000万标准箱的现代化港口,配套工业园区和自由贸易区。 该项目由中国企业主导,联合阿曼主权基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基于历史合作基础,如上世纪修建的坦赞铁路仍发挥作用,双方谈判高效推进。 2015年项目正式奠基,初期投资到位,工程设计考虑当地地质和气候条件,确保长期稳定性。这一举措原本有望提升坦桑尼亚在区域贸易中的地位,连接非洲与亚洲欧洲市场。 2019年,新政府上台后突然暂停项目进展。 公开原因是中方提出的99年运营权过长,需缩短至33年,并调整其他条款如税收优惠和竞争限制。 实际决策源于对协议公平性的质疑,认为部分条件可能限制国家主权。 英国和日本当时表达兴趣,提供低息贷款和宽松合作条件,吸引坦桑尼亚探索替代方案。 英国团队进行实地勘探,初始预算30亿美元,后因土壤盐碱度和海洋环境因素,上调至80亿美元,并附加超支风险由当地承担,以及设备采购优先本国产品。 日本提供的材料在测试中表现不佳,水泥桩易锈蚀断裂,需要额外整改费用。这些变化导致项目成本飙升,超出预期。 2020年,外部事件进一步加剧问题。英国脱欧后,海外援助资金削减,项目支持力度减弱。 日本企业受全球疫情影响,撤回技术和团队,留下半途而废的工地。设备闲置生锈,修复需数千万美元。早期投入的2.8亿美元化为乌有,经济损失显着。 邻国肯尼亚趁机扩建蒙巴萨港,吸引原本流向坦桑尼亚的货物,矿业企业因出口受阻陆续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率从6.2%降至低谷。 面对困境,坦桑尼亚开始反思选择。英日承诺虽诱人,但执行中暴露可靠性问题,仅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可持续性。相比之下,原计划强调技术转移和本地就业。 2022年,新总统哈桑主动重启与中方对话,态度务实。双方调整协议,运营权定为33年,本地股份升至35%。 为分散风险,引入沙特和埃及参与,沙特补充资金缺口,埃及提供物流经验。 2024年,议会批准征地资金,避免进一步延误。2025年初,四方签署备忘录,规定本地员工占比不低于60%,以保留技术人才。 项目重启后,坦桑尼亚表现出谨慎态度。针对沙特收购股权传闻,当局迅速澄清未签最终合同。 这一经历凸显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中的挑战:需平衡外资引入与主权保护。英日等国虽提供援助,但往往附加条件,执行不力导致信任缺失。 中国方案虽不张扬,却注重实际落地,帮助激活经济链条。这一案例为其他非洲国家提供借鉴:在全球化背景下,选择合作伙伴时,应优先考量互利性和可靠性,而非表面优惠。 当前,巴加莫约港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2025年,坦桑尼亚港口管理局与中沙埃企业签署谅解备忘录,初期预算分配用于泊位基础和道路建设。 项目规模维持庞大,预计容纳大型船舶,缓解达累斯萨拉姆港拥堵。 经济影响已显现,矿产出口潜力释放,吸引更多投资。 尽管过去波折,合作框架更趋成熟,强调共享风险和本地化发展。这一转变反映出坦桑尼亚外交策略调整,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谈判,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
武契奇,给中国,上了最深刻的一课!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国家生存之道,不是把鸡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