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

韫晓生 2025-09-25 10:48:22

[太阳]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终于认命,谁料,30年后,她的名字响彻世界。   (信息来源:新华社——他们,和沙漠“死磕”)   1985 年,殷玉珍的父亲在沙尘暴中被毛乌素沙地深处的白家所救,为报恩情,19 岁的她被迫成为白家儿子白万祥的妻子。   新婚之夜,7 平米的土窑成了她绝望的疆界。窗外是望不到边的黄沙,风卷着沙粒拍打窑门,清晨醒来时常要先挖开封堵房门的流沙,方圆几十公里不见半点人烟。   粗糙的被褥被泪水浸透,对未来的憧憬在无边荒芜中碎成泡影。此后数年,逃离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目标,可每一次奔逃都在茫茫沙海中迷失方向。   体力耗尽时,总有一个沉默的身影俯身将她背起 —— 丈夫白万祥从不阻拦她的种种,只是用这种方式守护着她。   这份沉默的守护渐渐消融了她心中的坚冰,更唤醒了她与沙漠抗衡的勇气。望着不断吞噬土地的黄沙,她暗下誓言:与其被沙子欺负死,不如和它拼到底。   那句 “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把我欺负死” 的决绝,成了她近四十年治沙生涯的精神图腾。   次年春天,殷玉珍将家中最值钱的三只腿的羊换成 600 棵树苗,这是她向沙漠发起的第一次冲锋。   风沙无情,一场沙尘暴过后,仅 10 棵树苗在沙地里倔强挺立,可这微弱的绿色,却点燃了她心中不灭的希望。   1989 年,听闻村里有 5 万棵树苗无人栽种,她立刻和丈夫借来 3 头牛,每日凌晨 3 点就踏着夜色出发拉苗。   沙梁上狂风呼啸,树苗一次次被刮落坡底,她抹掉眼泪重新搬上牛背,执拗地坚持当天栽完,生怕多耽搁一刻就会错失树苗成活的机会。   艰难困苦从未远离。怀孕期间,她依旧在沙地里奔波,第一个孩子因背苗劳累不幸流产,第二个孩子早产体弱,可她身体刚能支撑,就又扛着铁锹走进了沙地。   夏日的沙丘被晒得滚烫,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炙烤着大地,她凌晨 4 点便起身忙碌:要么背着重病的孩子放羊,顺路挑水浇树;要么把孩子拴在炕上,独自在沙地里栽种。   无数次失败后,她终于摸索出适合当地的种植体系,用沙柳、柴草扎起层层沙障,为娇嫩的树苗筑起 “防护墙”。   岁月在铁锹与黄沙的碰撞中流逝,昔日荒芜的沙地渐渐换了容颜。截至 2025 年,殷玉珍已在毛乌素沙地栽种樟子松等乔木 1000 余万株,经济林 1000 多万株。   7 万亩流沙彻底蜕变为绿洲,这片绿洲不仅融入 “三北” 防护林工程,更彻底扭转了当地 “沙进人退” 的困局,书写出 “绿进沙退” 的生态奇迹。   “干,就有一线生机;不干,就一直穷下去。”   殷玉珍深知治沙与富民需同行。她建起 “玉珍生态园”,种上桃、杏、沙漠玫瑰等经济作物,开发出沙枣酱、沙棘果汁、有机小米等特色产品,让绿色生态真正结出了富民硕果。   殷玉珍的故事早已跨越国界,2014 年,美国青年殷一凡在哈尔滨看完她的纪录片后深受震撼,次年便专程前来拜师。   每天凌晨 4 点,他跟着殷玉珍的队伍钻进沙地,在她的指导下掌握樟子松种植技巧,一天能种 50 多棵树,10 年间累计种下 2000 多棵。   殷玉珍格外欣赏他 “要么不做,做就做好” 的韧劲,称这股劲头与自己如出一辙。   2017 年,她更走上联合国舞台,向世界分享中国的治沙经验。   从 “全国劳动模范” 到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100 多项荣誉见证着她的付出。如今 59 岁的她,依旧坚守在植树一线,身影在林海间穿梭。   漫步她打造的 “绿色大道”,松针铺就厚实的黑色土层,曾经埋房吞田的黄沙,早已变成樱桃挂枝、牛羊成群的 “金乌素”。   近四十年光阴流转,殷玉珍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毛乌素沙地写下最动人的答卷:与沙漠的较量,从不是徒劳的愚公移山,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让希望之花终在黄沙之上绽放。

0 阅读:11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