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的后代都怎么样了? 说起刘伯承家那几个孩子,就得先说那间九平米的小屋子。 对,九平米,也就一张床、一张桌子,俩人一进去就转不开身了。谁住?他大儿子刘太行,结婚后,就住这儿。 一住,十几年。 这事儿听着就有点邪乎,开国元帅的儿子,结个婚,怎么着也不至于挤这么个鸽子笼吧? 可这事儿,就是刘伯承本人点头的。 当时刘太行没房,想跟家里商量,把储藏室腾出来,先对付一下。话递到老头子那儿,他眼一瞪,给顶了回去。说,房子是公家的,办公用的,你们小两口不能占。 就这么一句话,把路给堵死了。 外人听了,都说老帅高风亮节,公私分明。这话没错,但你要是光从这儿看,就把这事儿看浅了。 他哪是光为了分个公私?他那是怕。 一个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元帅,身经百战,他怕什么?他怕的是他自己家里,再出一个刘俊泰。 刘俊泰,是他跟原配程宜芝生的那个儿子,在四川老家。这个名字,在刘家,估计是个谁也不愿意提的疤。这孩子,命苦。爹为了干革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走了,他等于是个没爹的娃,在别人的白眼和母亲的泪水里长大的。 这种孩子,心里憋着股劲儿,可劲儿使不对,就容易把自己给毁了。 刘俊泰就是,后来抽上了大烟,人就彻底废了,成了个扶不上墙的烂泥。一口烟,就把人吸成个空壳子,什么理想、前途,都没了。 刘伯承心里能不清楚吗?他门儿清。他知道,一个家,要是没了规矩,没了主心骨,孩子长着长着,就偏了。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就这么烂掉了,他心里那根弦,能不绷紧吗?所以,他对北京这个家,对汪荣华生的这几个孩子,那真是下了狠手,往死里管。 他是在“整”他们。要把他们身上那点“元帅儿子”的油皮,一层一层刮下来,露出底下普普通通的血肉。他要让他们从骨子里明白一件事:你们的爹是刘伯承,但这p用没有。你们要想活出个人样来,就得靠自己。 所以,他家里的规矩,怪得很。孩子在学校,成绩不错,回家一说,他不但不夸,还拉着个脸,问你为什么不是最好?为什么不能再进一步?那意思就是,你小子别给我翘尾巴,你离“好”还差得远。孩子们穿的衣服,都是带补丁的,大的穿完了给小的穿。家里有点好吃的,也得数着来。他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尝点苦味,知道过日子不容易。 你说这帮孩子,心里能没点怨气?不可能。谁家孩子不希望爹妈宠着、惯着?可他们不敢,也没处说去。在那个家里,刘伯承就是天,他说一,没人敢说二。孩子们只能把这股劲儿,全憋回去,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你不是说我不好吗?行,我学给你看。你不是怕我搞特殊吗?行,我比谁都普通。 这股劲儿,就成了他们后来成材的底子。 你看他们家那几个孩子后来的路,就特别有意思。清一色,全是靠技术吃饭的。老大刘太行,搞装甲兵工程的,一辈子跟坦克、图纸打交道。老二刘蒙,清华出来的高材生,后来当了武官。老三刘太迟,空军,管装备的。闺女刘弥群,更厉害,搞导弹的,成了空军第一个女将军。剩下的,也都是医生、专家。 他们怎么就没一个去当大官,去走那条更快的路呢?因为他们爹没给他们那样的教育。刘伯承教给他们的,不是怎么拉关系,怎么用人,而是怎么算数据,怎么看图纸,怎么把一个零件做到最精密。他让他们相信的,是科学,是技术,是自己手上那点实实在在的本事。这玩意儿,谁都抢不走,也做不了假。 所以,这几个孩子,个个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专业顶尖,做人低调,不惹事,不张扬。你把他们扔人堆里,根本看不出这是元帅的后代。他们身上,没有那种常见的“衙内”习气,反而有一种技术人员特有的朴实和严谨。 这就算是成功了吧?从世俗的眼光看,肯定是。一门四将,个个都是国家的栋梁。刘伯承的教育,结果是好的。可这过程,那滋味,估计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童年?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下,小心翼翼,不敢踏错一步的童年。是在不断的被否定、被鞭策中,逼着自己成长的童年。他们的人生,可能少了很多色彩,多了很多规矩。他们被塑造成了最优秀的样子,但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磨掉了一些最个性的棱角。 回过头再说程宜芝。那个在老家守了一辈子的女人。解放后,刘伯承捎信来,想帮帮她们娘俩。那老太太,骨头硬得很,给拒了。她说,我们有政府照顾,挺好的,你忙你的国事。这话说的,滴水不漏。可那背后的意思呢?就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咱们这辈子,就这么着了,谁也别再欠谁的。她用这种方式,给自己,也给刘伯承的第一个家,画上了一个句号。那是一种彻底的、带着点悲凉的了断。 所以你看,刘伯承这一辈子,在战场上,他是常胜将军,是“军神”。 可在家里,在他当爹这件事上,他心里怕是五味杂陈。他用最严酷的方式,成功地避免了他的孩子们成为第二个刘俊泰。他把他们全都打造成了国家的栋章。
刘伯承元帅的后代都怎么样了? 说起刘伯承家那几个孩子,就得先说那间九平米的小屋子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9-24 22:52:01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