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湟鱼现在确实数量不少,站在岸边都能看到成群的鱼游过,但当地人几乎不会去抓来吃,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首先得明白,湟鱼的大名叫青海湖裸鲤。它不是普通的鱼,而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从2001年开始,青海省就实施了非常严格的“封湖育鱼”政策,全面禁止捕捞。 如果你偷偷去抓,那麻烦就大了,轻则罚款,重则可能要坐牢。 湟鱼在青海湖的生态系统里,可是个顶梁柱。 它主要吃水里的藻类,能帮着净化湖水,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净水器。 同时,它也是很多鸟类的口粮。每年夏天,有超过60万只水鸟飞来青海湖,很多就指着吃湟鱼和小鱼苗活着。 要是湟鱼没了,这些鸟也待不住,整个湖的生态链可能就断了。 为了让湟鱼更好地繁衍,人们想了不少办法。湟鱼繁殖需要从咸水的青海湖洄游到淡水河里产卵。以前河边有些拦河坝,鱼过不去。 后来政府投资在沙柳河、泉吉河这些主要河流上修了7座专门的过鱼通道。 这些通道设计得很讲究,台阶的高度和宽度都是根据鱼的身长精确计算过的,就为了让鱼能顺利上去产卵。 保护湟鱼也成了很多当地人的自觉行动,比如在共和县黑马河镇文巴村,从2008年起,村民亥毛太就自发组织大家救助搁浅的湟鱼,冬天还巡逻防止有人偷捕。 现在刚察县,很多牧民看到有人偷捕或者伤害湟鱼,也会马上上去阻止并打电话举报。 文化信仰也是一个因素,青海湖周边的藏族群众很多把青海湖视为圣湖,湖里的湟鱼也被看作是神圣的,所以不会去吃它。 现在,保护好湟鱼不仅让青海湖的生态变好了,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仅2024年,青海湖就接待了超过300万人次的游客,旅游收入估计有50亿元。大家来是为了看“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看鱼鸟共生的和谐画面,而不是为了吃几条鱼。 所以说,青海湖的湟鱼没人吃,不是因为不能吃或者不好吃,而是因为不能吃、不敢吃,更重要的是,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要保护它、不愿吃。 这里有法律的约束,有生态的考量,也有文化的传承和经济的带动。保护湟鱼,如今已经成为守护青海湖、守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一环。 人民日报《他们保护青海湖湟鱼》 西宁晚报《12.03万吨!青海湖裸鲤“降级” 从濒危降为易危物种》 青海新闻网《新世纪以来青海湖封湖育鱼成效明显》
看到新工位的时候尊嘟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1点赞】